闲来无事,看多了教育类书籍,便想换换口味看些财经专著来拓宽一下视野,于是翻开了这本《激荡三十年》。这本不是教科书,倒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它记录了这30年中国企业变迁、经济发展的点滴,记录着真实的历史,有喜有忧,毫不夸张,不主观,就是平平淡淡的细细道来,却让人信服,让人回味。
《激荡三十年》可以说是一部一部中国企业史。“30年”并非仅仅是国家宏观的改变或者说是宏观的飞跃,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企业。这些企业曲折前进的背后也蕴含着不同人、不同企业的不同命运,用“激荡”这个词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草民史’。这或许是混沌的所在,或许,也是历史的真相所在。”本书作者吴晓波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们的自私、愚昧和错误,待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我在书中看到很多大企业垮下。似乎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正如书中所说:“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处身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当然企业的兴衰不仅和企业领导者密切相关,也和外界的形势有一定的关系,像改革开放,中国入世。随着宏观调控的松动,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又被点燃了,甚至有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企业如何找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真的是像柳传志2004年说的那样“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经历时间的磨砺,很多企业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经受时间的磨砺,在无数的挫折中走向成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其实,看过这本书还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觉察,并把握住的。书中描述道,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这是作为商人或是成功商人应有的敏锐,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般,感到了气候的变化。也许机会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而机会又并非真正的平等,因为看到,并不一定能抓住,能把握住。而柳传志就是现在的联想总裁。
中国的经济变革常常让人生发出峰回路转的感慨。这一段历史,从来不是按照人们预想中的路线一丝不苟地前行的。更多的情况是,一条又一条的岔路总是在最意外的时刻出现,它让人们的智力和承受力面临极限的挑战。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这种力量就是我们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