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畅想通过执行“OHTT”(100天时间,2个方法,3件事),100天之后,让自己穿越人生的盲点,实现华丽逆袭,相信一定会充满力量,并且无比期待这样的美好结果。
然而,我得友善的提醒你一下,这种乐观的想象有时候并不会对接下来的100天自律计划有太多的帮助。因为单纯的幻想未来的成功会让我们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措手不及,就如跟着我执行“OHTT”的一些学员,如果刚开始信誓旦旦100天自律一定会执行下来的那些,他们真正执行下来的概率要远远低于那些幻想自己会遇到困难的学员。
乐观幻想还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感觉到幻想受威胁时,会通过想方设法不去跟现实接触,来努力保护我们自己的幻想。就如很多学员看着我在践行“OHTT”后实现的各种逆袭,幻想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厉害”角色,然而越是希望想要实现,越害怕去接受挑战,因为如果接受了挑战而你失败了,那幻想就没法持续了。
当然,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我们哪来的动力去行动呢?毕竟有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开创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必须在乐观的基础上加入对于现实障碍的考量,才能让乐观幻想真正成为现实。即让自己成为优雅的“理性乐观派”,而非鸡血的“感性乐观派”。
一、加布里埃尔•厄廷根的实验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她用了20多年时间研究并证明了“积极思维”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不足。
她找到德国柏林2所大学的168名女大学生。首先让她们幻想一下自己最大的个人愿望或者最关心的个人问题,然后让她们按照从0-100的排序评估她们实现愿望的可能性大小。每个人都需要写出4个有关实现愿望的积极乐观的词语(比如感到被需要、陪伴彼此的时间更多、感到有人爱着我等等),和4个负面消极的障碍词语(比如害羞、太情绪化、学业繁忙等等)。
然后分为4组:
“心理比对”组:先幻想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然后让思绪转化到2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乐观幻想”组:只幻想4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消极现实”组:只幻想4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逆序比对”组:先幻想2个现实消极的词汇,然后是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仅仅是思考的词汇和顺序不同,结果让人惊讶:
先来看看另外3组,这3组的表现类似——不管预期值高低,她们都行动力不佳,平均在9天以后才开始采取行动。其中“乐观幻想”组的人特有趣——预期值越高的人,反而行动起来越慢,她们也是遇到现实死得最快的一组。
让人惊讶的是“心理比对”组。本来以为这个组所有人都会有很高的成功率和行动速度。事实上这个组中间只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有干劲,并且立即开始了行动,而且行动持续时间长,成功率也高——其他人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她们做完心理比对以后,对于这件事本身的评估——本来就觉得不靠谱,于是就不干了。
心理比对之所以起作用,因为通过预演未来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事情我有机会成功吗?如果答案是“是”,这群人投入的时间和行动力比所有组都高。如果不是,这群人投入的干劲则会比一般人还要低。
二、心理比对
厄廷根根据她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比对”概念。“心理比对”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成为一群优雅的“理性乐观派”。——他们并不会看到一个梦想就随便“点火”。如果他们评估完觉得有机会,他们会全力以赴。如果评估完觉得机会不大,他们会迅速放下,投入到更加有可能的项目中去。
厄廷根说:“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力量是最大的。但并不是随便的一种,而是过去经历评估过自己行得通的一种。”
这个简单又神奇的“心理比对”能让一个人的心智变得成熟,让我们不再那么轻易的喝下所谓“成功学大师”的鸡汤,而是开始启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学会评估,知道如何应对苦难重重的现实。即让我们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
我能够把100天自律计划的持续践行,真的并不是因为我的自控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我是在心理比对的指导下开始的践行计划,首先,我过去曾经阶段性践行过100天自律计划,明白这是可行的事情,其次,我提早把会遇到的困难想了很多,并且找到了应对方法,例如万一当天事情太多来不及做,那就提前多做点工作量,例如万一想出去跑步的时候遇到下雨,那就在把运动项目改为室内的力量训练。
有一段著名的祈祷词:“愿上天给我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赐予我勇气,接纳不可改变的事;给予我智慧,区分两者。”
“心理比对”,就是这个聚拢资源在可为之事,快速放下不可为之事的区分的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对照的顺序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先想做成以后的好处,再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如果先想困难再想可能的好处,很有可能让你把目光集中到了障碍上,这时候目标的张力还没有建立起来,你就觉得困难重重,同样会妨碍你的行动。
三、执行意图
厄廷根的丈夫,同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维专家,叫彼得.M.戈尔维策(Peter M. Gollwitzer),他发明了另一种思维工具,对治疗拖延症特别有效。这种思维工具叫执行意图。
执行意图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让你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语句——if(如果)……(某个情景、状态)……then(就)(某个反应)
执行意图被戏称为“大脑黑客”。即执行意图侵入到大脑中,修改过去的笼统的计划,因为当计划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做什么。当通过执行意图让行动路径和行为方式都很清晰的界定下来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执行计划。
执行意图就相当于为我们的大脑营造了一个执行计划的“场域”,让执行计划的行为自然而言的发生。
一旦你在大脑中植入了“如果……就……”的语句,当“如果”这个条件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
执行意图等于在潜意识里给最糟糕的情况做了一个预案。一旦遇到障碍,这个预案被唤醒,马上见招拆招。
例如,如果在践行“OHTT”过程中,我没有时间完成记录,那我就在有时间的时候多做一点冗余量出来;
如果在践行“OHTT”过程中,我没有时间完成记录,那我就不管多晚睡觉都要把这个记录做完;
如果在践行“OHTT”过程中,我当天没有时间完成记录,那我就使用一次复活的机会。
具体的内容可以按照你喜欢的模式,只要提前设定好,心里演练几次就好。
执行意图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过去仅仅设定目标的方式在稳定的环境下好用,在变化的情景中,仅仅设定目标就不好使——因为变化带来的压力让你来不及思考,就被情绪淹没,只能依靠本能动作了——而本能基本上又是最糟糕的选择。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前演练所有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应对障碍的所有可能性。
四、WOOP思维
发明心理对照法和执行意图的两夫妻,决定把这两种思维工具结合起来,变成一种:WOOP思维。
WOOP 思维是什么意思呢?
W ——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
注意,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的。
我们经常说,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感谢WOOP思维,让我在持续践行100天自律计划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更让我坚信可以持续做够100个100天自律计划。
五、践行WOOP思维的策略
根据WOOP思维,我们按照顺序思考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写下来——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为接下来要进行的100天自律计划而做准备:
你希望100天自律计划养成哪些习惯?
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个期待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在当前的情况下,在持续进行“OHTT”最大的现实障碍可能是什么?
当你遇到这些现实障碍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