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巳年戊午月,北京可以说是酷热难熬。仆应邀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创新中发展与引领中国木雕高峰论坛”,小住北京西山大觉寺旁。每天早、晚聆听“晨钟暮鼓”禅音,细赏寺院“八绝”,品读大觉寺《大藏经》。
茶歇期间,也许是大觉寺“西方三圣”显灵,或许是机缘巧合,无意间同一位中等身材的兄长坐在一起品茶。闲聊间,感受到了兄长知识量和信息量的强大。兄长问余,老家是浙江东阳的?还是福建坝下的?余摇了摇头说,都不是。
兄长会心一笑说道,这次木雕论坛参会人员,不是东阳木雕大师,就是坝下红木名匠。说说你老家,看我知道不?兄长的热心,促使余告诉兄长,来自河南,家住漯河舞阳。业余时间学习民间工艺美术,撰写工艺美术文稿。前一段写了一篇《河南颍作木雕艺术》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刊》入选,应邀参加此次论坛。
兄长听我报出家门后,开心地握住余的手说,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在开封,咱们是老乡啊!我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在北京安家了,你嫂子姓周,名尚仪,人可好了,我和你嫂子在一个学校教书,有时间到家里来吃饭。你老家舞阳我知道,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刻的有“舞阳贾湖遗址”,出土有陶器、骨器“契刻符号”,著名的是“骨笛”对吧?
一句“老乡”话,余两眼泪汪汪。一句家常话,“到家里来吃饭”, 温暖余一生的心窝。一句“你老家舞阳,我知道”。道出了兄长老家河南人的热情和豪爽。多年来春来秋往,同兄长的交往中,深受兄长的熏陶,尤其是兄长电话里孜孜教导,使余终身难忘。
己亥年辛未月,余在福建德化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润福教授主持的北京艺术基金柴烧与环保非遗项目校外烧制活动,兄长在甘肃酒泉出差。丙辰日,天妒英才,兄长踏上“理想之舟”,到星空遨游,享年一甲子二稔。
兄长宽厚仁爱,无论从事教书育人,或是负责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或是在清华美院做教授,当副院长和书记。其人格的魅力、格局和胸怀,具有当今艺术界少有的气节和才情。
兄长低调谦卑,其艺术人生的经度和纬度深远,独特的理想“雕”“塑”艺术语言,凝聚为《中国雕塑艺术》。他的“救世”“方舟”艺术作品和他倡导“奥运情怀”艺术理念,形成了赵萌艺术范式和风格,流芳于世。
(作者简介:王亚东,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九三中央书画院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研班成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