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载的生平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张载,劝导他不要从军而要攻读《中庸》,成为圣人。
张载不仅熟读《中庸》,还遍读佛、道之书,又回到儒家学说,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
二、张载学术理论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于其讲学的主旨,集中体现在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永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2、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不同形式的变化。
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虚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
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
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3、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进一步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篇》)。
4、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
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
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这样,张载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5、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结果是“和”与统一。
“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并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三、张载教育思想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1、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
可以学以为圣。
2、幼而教之,长而学之。
强调早期的教育(胎教)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3、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
4、循序渐进,博学精思。
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三年为期”。
5、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
6、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
7、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8、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