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合群的文章,因为在这一点上也曾遇到过问题,也经历过思考与抉择。所以有一些感触想要记录下来。
大一上学期的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对自己的生活圈子(宿舍)产生了叛逆之心,因为我是从农村来的,我也是经历过许多的奋斗才来到这里的,所以我与大学宿舍中一些颓废的文化不相符合,也难以融合。因为内心是觉得不安的,所以难以忍受自己颓废堕落,或者按我的标准说不进步。
于是我就选择了独行,但是独行是孤单的,尤其对于女生,我产生了很多焦虑,但是我心里觉得这样是对的,只是有时会因为害怕孤单,而选择再次回到安全的小环境中。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理抗拒,可是受制于人性中对孤独的畏惧,而选择再次回到群体中,或者从没有勇气离开。其实后来当我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position之后,我才能客观而理性的面对这个青年人的困境。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社交,其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群体中的。这是人的社会性使然。但是我们要学会明辨自己所在的环境或者说圈子是否是一个促使人进步的圈子。如果是的话。那是极幸运的,但是就大学分宿舍来说,是随机的,完全忽略个人的主观性。所以单靠这种随机分配选择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一较小概率事件。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妨碍,如果不是,也大部分情况都是不是,那么我们正常而正常的做法是走出去寻找自己的圈子。即使对于宿舍内已经有圈子的也应当如此,走出去是必须的,发展外部的朋友也是必须的。走出宿舍会发现原来整个大学校园有这么多有趣的人,远远不止一个宿舍。走出学校,会发现整个新乡市的企业或者说创业者群体原来一直都没有停下过。当然我们也可以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这就是不要给自己的心灵设限制。我现在虽然还没有出国省,更别提出国,但是当我树立复旦ddim这个目标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我不久以后的生活,走出河南,走出中国就是指日可待,在计划之内的事件。到那时再回想当初大一时,为合群与否的纠结,恐怕只会觉得自己太狭隘了。
这也像大学里的一些社交,不管是来自老师还是来自鸡汤文的教导,记得大一时,懵懂的我们被灌输了太多功利主义色彩。别人说大学要积累人脉,于是一些人话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件事上,而忽略了对自己的提高,其实这就起一种无线社交,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落单的天性,合群的安全感,其实是没有一点效益可言的。我觉得我这种性格的人,即使可以忍受一时,这种生活也不会长久的。其实啊,现在大三的我,只是感觉一切都是无益的,只有投资自己,好好做自己,该得到的都会到来,我没有刻意经营过自己的人脉,但是只凭借在生活中好好做人,答应人的事,为人办好。不管是对谁,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履行,现在回头到也没有多大遗憾,该做的我都做了,该得到的我也得到了。慢慢的看透,慢慢的学会坚守。其实,人应该安静一些,不是假装一时的安静,而是因为内心的改变,很多东西都抛弃了,只留下的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所以觉得生活倒是特别多单纯,特别的有目标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