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参加完一场有关心理咨询共读会后,在我们小组做读书分享。她分享的内容触动我的兴趣与共鸣,同时又对某个关键词产生疑问,不停向她寻求关键词的意思,也许是自己看问题总喜欢找寻通透且唯一答案,现在想来其实很多方面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别是有关孩子教育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能从与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找到适合自家孩子成长的方式。
喜欢并保存以下这段对话内容,我想后续还会有不停的思潮涌动与感悟。
HH:
孩子构建自我同一性时,家长不仅要像个容器一样在那里,还要适当回应(根据孩子当时当地的行为和表现做出共情式回应,要尽量先评估哪些是想象的真实再回应),像镜子一样,安定有序地让孩子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知道父母不仅可以包容他,还可以让他看到自己有好品行,好变化,从而在离开父母的身边时,也能感受到无形的信任和关注,昂首阔步向前走!
ZZ:
你的收获很大,这就是我一直寻找想做到的方向
HH:
也是我的
HH:
只是我很多时候不敢多回应,尤其是做得不好的地方
ZZ:
这个作为我们后续育儿对照的方向
HH:
去之前我以为的坦诚相见,就是自我先透明,其实不是
HH:
我在现场没细谈的是努力的方向:
1.在关系中的坦诚相见,不是透明,我所说的和儿子约中饭等他的过程体验表达,仅仅是一种自我心理袒露,连接效应较少,值得深思并要在以后的沟通中有所变化;2.做到坦诚相见的过程中,要少一些害怕和犹豫,相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ZZ:
我也是这样认为:坦诚相见,就是自我先透明。
ZZ:
坦诚相见,是说我们应该像容器一样吗
ZZ:
不能很好的理解“坦诚相见”
HH:
不是
HH:
坦诚可以理解吧
HH:
相是互相
HH:
见是看见
HH:
坦诚地互相看见
HH:
看见后的表达是一种当时情景的确认
ZZ:
坦诚相见,我的理解就是互相坦白没任何秘密
HH:
容器对应的观点是抱持,最好的画面就是孩子在我们子宫中成人时包裹的样子
ZZ:
那这样说,容器不就是包容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带有一丝指责与批评吗
HH:
包容孩子的一切,同时告诉他有不足和改进项
ZZ:
明白了
ZZ:
那镜子又是什么意思
HH:
容器是最初的
ZZ:
我们为了当一枚容器继续修炼
ZZ:
那镜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HH:
照镜子呀,你可以观察一下
HH:
每个人都想照镜子。确认自己的外在影像
ZZ:
照镜子各人不一样,有些人观察自己脸上的瑕疵,有人赞扬自己的美貌
HH:
其实内在也需要确认
HH:
总体上会有一个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吧
HH:
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是常见的吧
ZZ:
我是想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里去照镜子,照镜子含义深刻了,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史镜
ZZ:
我现在照镜子只关注是否整洁
HH:
想想镜子有什么特点
HH:
能让你发现不整洁吧
HH:
再就是你照时,它没说话,你也可以发现自己整不整洁
ZZ:
镜子由心生,你关注自己什么就会在镜中呈现什么
HH:
心理学上叫镜映效应
ZZ:
关注容颜就会去看是否有鱼尾纹
ZZ:
多半时候照镜只是一种表面
HH:
是的,所以有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和史镜
ZZ:
感觉这个专业,没理解。感觉照镜子本是深而广
HH:
这个我需要考虑怎么给你讲,我可以理解,但要讲得通俗易懂还做不到
ZZ:
了不起的盖茨比,利用每天照镜子,照出了自己一付最有魅力的微笑。因此我觉得这个照镜子深而广,各人理解不一,有表面的,有深奥的
HH:
想想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ZZ:
照镜子时间地点再因各人心里需求不一,每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没有唯一答案,从心理学角度的照镜子概念是什么,会不会是我将问题想得太复杂了
ZZ: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也牵涉到照镜子,作者说她母亲照镜子时总会挑剔自己自己的模样,很不认可自己的长相,以至于她长大照镜子时也是这样,也有前面两位人物的影响因此对这个照镜子印象深刻
HH:
我们也正好有了交叉点
ZZ:
我们跟你一起学习。
平时在心理总会有一问题的句号存在,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是省略号,也可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坦诚相见与照镜子两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