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憧憬的文体风格
一旦开始关注产出,就会考虑该以怎样的文体、展开来安排文章。于是,读书时的目的就会稍有改变。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习得他人的教训,还有“找到文章的范本”。
对业界关键人物进行定点观测
关注特定的个人社交媒体,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必要的信息。其中关键在于“从所有领域挑选关键人物,随时关注其言行举止”。有一种调研方法叫作“定点观测”,即在持续观察同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把握细微变化和整体倾向。
开始读书前预先假定目标
不管是商业还是其他领域,与其站在求学者的立场上,不如把自己放在教学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理解。
向别人说明内容时,如果答不上对方提出的疑问,就证明自己并未真正理解。读书或浏览会议资料时,应该始终以自己接下来将“向别人说明”作为前提。这是增强理解的一个技巧。光是做到这一点,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就会有质的提升。
从身体上养成习惯,像黑泽明导演那样当日事当日毕,我们就能时刻做好创造新产出的准备。当日的资料当日解剖,养成早作准备的习惯吧。正因为忙碌,这才是希望实现日常化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读书技巧。
用于超级产出的数据库技巧
梅棹忠夫先生的《智识的生产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掀起“知识生产热潮”的名著,至今仍在不断重印。该书体系化地阐述了包括“卡片系统”在内的创造知识生产的步骤和技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属于陈旧的模拟技术,但即便到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概念”也是不变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牢牢掌握。
鹤见良行的三个巨大数据库
鹤见先生著有《香蕉与日本人》《海参之眼》等作品。他从公民的立场出发游历亚洲、从实物的角度分析经济,是以简明易懂的手法而闻名的研究学者。先生是分为三大要素来积累数据的。
①读书卡:就是将可供参考的文献的文章、页码、作者名、书名记载在京大式卡上。鹤见先生拥有的卡片多达四万枚。
②日记:外出实地考察,每天记录笔记。
③照片:鹤见先生的摄影技术是专业级的,甚至足以刊登在杂志上。他用数十年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亚洲和大洋洲各国,存有数万张照片。
在云端聚合知识生产系统
要培养将迄今读书所得的名言、杂志的信息碎片等所有信息建成数据库的意识。在社交媒体上构建数据库,关键在于“贴标签”。所有信息均通过“标签”和“时间轴”进行管理,然后只要不断上传信息即可。
将博客数据库化
我初次尝试构建数据库,利用的是博客服务。博客可以写日记、上传照片,还能根据日记的内容来贴“标签”进行分类。所以,读书后可以制作“读书卡”,所有模拟作业都能移交到这里进行。
从2006年起,我开始活用博客,向其中上传“读书卡”。读书后,我会在博客里写下:
①值得引用的出色文章的摘录和页码;②由此浮现的假说;③可用于企划的创意。
独自一人如何“头脑风暴”
当板坂先生思路滞塞或是觉得生活单调而试图摆脱的时候,就会购买二十本左右的杂志,用两天时间彻底读完。
选杂志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应该积极挑战完全未知的领域,要具备外学内用的逆向模式。
在进行表达、产出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对于所钟爱事物的感觉
表达就像自直觉经验而滴落的水滴。正因如此,大量积累自己喜欢的信息至关重要。不仅限于杂志的视觉信息,收集书中喜爱的文句同样重要。
产出时用文件夹统一管理材料
在产出时把必要数据统一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如果使用电脑,可在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把数据库中的必要信息统一放入其中,备齐数据,使用起来会很方便。无论是制作企划书,还是写书的时候,亦或是制订事业计划的时候,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把必要数据汇总到一个文件夹里。
要把早晨定为产出的时间
早晨醒来,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这样的时间应该用在与产出有关的读书上。可以说,这是天才学者的习惯性技巧。凌晨时的公司空无一人,电话也不会晌,真的能够集中精神,是最理想的环境。
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工作每告一段落,就要总结此前的经验,把可用于今后工作的技能和诀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若能通过公司业务,将自己的经验和项目成果总结成教科书,就能作为内容进行编辑,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得到开展新的现场活动的机会。
读书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的书,或是为了产出。我们之所以探讨这些读书方法,终极目的可能都要归结于“自己写书”。
人类是喜欢表达并被评价的生物,读书便是其手段和食粮之一。明治大学的斋藤孝先生说过下面这段话:
“书是作为读物而存在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在我看来,书是为了读后‘著书’‘立说’而存在的。”
本章所介绍的技巧,是用来实现产出的体系构建技巧。其中的主题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将有意义的偶然引入读书,以便能从多个角度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另一种是“将所有读书数据统一保存在云端,创建用来实现表达的独属于自己的数据库”。
产出者是能够洞悉潜藏在表层表达之下的“规则”和“事物的道理和本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法,并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产出者必须具备这样的架势——在选拔大量信息的同时,从中领会属于自己的方法。
我在本章只想说一件事,那就是:
“各位,请停止只局限于投入的读书吧。请切换成可以创造价值的产出型读书,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超越他人吧!”
这是一个哪怕只快一秒,也得在信息洪水中抓住有效商业信息的时代。而且,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竞争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连公司的体系建设也追之不及。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尽快拥有能够塑造创意的“个人”体系,做好准备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
不,更应该说,我希望你能像“我创造了这个,你们觉得如何?”一样,比所有人更快一步地付诸行动,成为在云端策划的表达者。
21世纪所欢迎的,必然是踏出开拓之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