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身上街者,必是穿越女,捉来杖六十——妇女出行
1、街上单身行走的妇女
挑水的、卖菜的、推小车运货的、坊里店铺柜上还有卖酒姬、售饼妇、女裁缝、开旅馆的老板娘……诸如此类靠自己双手劳动挣饭吃的中下层腐女,在外面抛头露面毫不稀奇。
2、女性服装款式
上下阶层差距不大。中唐以前,从农妇到后妃,常服都以高腰裙和短襦上装为主。款式差不多,面料和颜色却差得很多——按照朝廷颁布的正式命令,贵重的绫纱锦缎,大红大紫的颜色,金银珠宝首饰,只有高级官员家妇女才能穿着,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颜色则只能用浅黄、青、黑等等。
3、唐代蓄奴成风
别说达官贵人,城乡的中等平民人家,经济基础还过得去的,家里也普遍都有一两个男奴女婢使唤。当时人还特别爱买异族奴婢,中亚的胡姬、朝鲜半岛的新罗婢、南亚东非的昆仑奴。
4、劳动阶层的妇女,一人出门还行。但是大户人家,按当时人们普遍承认(虽然经常不履行)的礼教来说,作为女性就不该在外抛头露面。被无关男子看到容貌身形,是一种很跌份儿的事。
5、女子出行遮蔽物
武德贞观年代:幂篱,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沙,把全身都遮住;
高宗时代:帷帽,将罩纱缩短到颈部,只遮脸。
玄宗时代:连面纱都省了,美女们华服浓妆骑马驰骋。
6、贵族妇女出门,没有不带侍婢家奴的。
7、男装
从唐初开始,后妃、公主、贵妇们的侍女,经常有穿男装的形象出现。这些男装侍女,很可能是为了在内室与外庭之间传递消息方便而做如此装扮,也就是奉女主人的命令,走出二门去向男主人及其男性朋友传些话什么的。一般来说,男性客人不会把这些侍女误认为男仆(唐代男人除了宦官天阉,都是留胡子的),但是似乎宾主双方都认为侍女穿上男装在外面走动,更容易让人接受,可算是对“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要求的一种变相尊重。
二、《祥丽》杂志打造秋冬首都史上潮人——女子时尚衣着
1、诃(he)子
流行于唐朝的内衣,外形和穿法都类似如今的无肩带文胸。诃子常用的面料叫做“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2、圆领缺骻袍
唐代代表性男装,从皇帝到农夫都日常穿着,是一种窄袖、较贴身的长袍,圆领,下摆到小腿,为了走路骑马方便,在左右大腿外面开缝,所以叫“缺骻”。
3、蹀躞带
从草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一种腰带,带上开孔镶环,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唐代曾一度规定文武官员上朝必须围这种腰带,带上悬挂算袋、刀子、砺石、针筒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三、上官婉儿倾情代言,本季新香开始发售,满万送香囊!——美妆
1、掖庭
唐朝皇宫太极宫里的一个区域,主要是由宫女、女奴居住。唐朝有把罪犯的女眷关进掖庭做女奴的规定。上官婉儿幼年时,她家因谋反罪名被抄,她与母亲被罚入掖庭宫,在那里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