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放大镜照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在自己的缺点面前用放大镜照自己。

弘丹老师说,“缺点是每个人都会有,我们要拿缺点更正自己,而不是去放大它。”

1,面对缺点要更正而不是放大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钱人就算恐惧,也会行动。”

恐惧这个角色我把它定为缺点,面对恐惧如果我们将它放大,那么,我们是很难往进步的路上前行。

为什么有钱人就算恐惧也会去行动呢?

答案告诉我们,“只有行动才有答案,只有行动才能战胜恐惧,只有行动才能达成目标。”

然而,面对恐惧这个角色,如果我们不去行动,那么我们就会徘徊在焦虑,选择,等待等等角色里懊恼。

当你做出行动后也就可以战胜恐惧,屏蔽缺点。

2,设定频率才能得到结果

有这样一个公式,设定频率+带着想法+跟着感觉+立刻行动=得到结果。

面对缺点我们懂得了修正它,如果想要自己有所进步,不仅要修正缺点,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给自己设定频率。

频率就像是指明灯,它会带着你去靠近结果。

弘丹老师还说,“我们要有多维度思考。”

意思是说,“不要盯着自己的缺点,要去挖掘自己的优点。”

多维度是指不同的事件,想法,行动力。

用她的话说,“得到答案,不仅要设定频率,更重要的是要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那些地方是自己的优点,有那些地方是自己的缺点。”

做出对比,立刻行动,让优点去覆盖缺点。

保罗.麦尔曾说,“你所清楚遇见的,热切渴望的,真诚追求的,全心全意争取的,都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我们所遇见的有很多的故事,在不同的故事里,我们要去寻找榜样,找出优点,用热切渴望的愿景,带着真诚的追求,和设定的频率,经过时间的积累,付出辛勤的劳动,并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结果。

3,付出行动改变思维让结果呈现

弘丹老师用7年的时间学写作,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了青年女作家,这个蜕变是什么推动着她得到结果?

是这样的,她在《时间的格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梦想点亮生活,行动才能得到结果。”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要在某件事里得到结果,不仅要修正和屏蔽缺点,更重要的是要去积极行动。当然,还得改变思想。

弘丹老师能够用7年的时间去学习写作,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书籍和课程帮助其他人。

以学为教,以教为本,她得到了结果。一件事不仅要反复练习,还得要总结经验,让所学去影响更多人。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就如人们常说的,“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苦逼而来。”

的确如此。

就如弘丹老师,她用7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深耕,打磨,挑战,聚焦,使命必达。

假如,在她面对缺点时不断去放大,我想也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

她的成功离不开坚忍,离不开设定频率,离不开超前的思想,就如她所说,行动才是得到结果的捷径,目标是指引她前进的动力,思考是前行的愿景,乐观是得到结果的动力。

在她的成功路上,有过缺点和恐惧吗?

我想,肯定有过。但是,她不会让缺点和恐惧影响自己,更不会去放大缺点,即使恐惧也依然在行动。

所以,她才能从平凡到成功人士。

写在最后

不管我们是平凡人也好,成功人士也好,或者是其他也好,在面对缺点时,不要去放大它,要懂得缺点是可以修正和屏蔽的。

还有即使恐惧也依然要行动,假如你总是让自己停顿在恐惧这个角色徘徊,那么,是得不到结果的,只有行动起来,带着想法,聚焦目标,设定频率,最后才可以得到结果。

别用放大镜去照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