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笔杆首秀,从读《漫长的告白》开始,真的很漫长,三代人,由第四代人书写,文章有点像爱情史诗,始于草根,终于高贵,看似不同的两个家庭,其实都有着相同的苦难,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恩扎,家庭如此和睦,N多的兄弟姐妹,作为家中长女,早当家,怀着一颗善良博爱又不屈服的心,保护/守护着这一家人,但以小妹斯特拉的死出现了情感转折。一个斯诺,原生家庭的悲惨,从小先后失去父爱及母爱,与兄长寄居在修道院,幸运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修女们的庇佑,虽然有放荡不羁的性格,但也是有善良的本性,对兄长的爱护,对修女们的尊敬和保护,用强健的体力,用幽默的精神,但毕竟是对母爱的渴望,对异性的好奇,让他在整个人生中,没有停下对异性的探索,虽然这是一部书写爱情的小说,但里面又暗含很多心理学的知识。
吸引人的部分,可能就是文章的主线,两位男女主角如何从相识、相怜到相知、相爱的过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经历了欧洲赴美热潮、采矿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小人物无所谓伟大的世界观、革命观,而贯穿始终的仍有西方的宗教观,但把上帝从神的位置请下来,有点像中国的“人定胜天”的调调。代表上帝的神父并不一定就是代表了纯洁和拯救者的身份,而有可能正好相反,在贞洁的外表下,藏着肮脏的心灵;反而在离上帝最远的劳苦大众,更能如同上帝般给予和怜悯。恩扎和斯诺不是一个人在与人性和生活抗争,旁边从来不缺同类,劳拉等人,在主线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此文虽有浪漫情愫,大量的绘画、音乐以及艺术性的描述将其逼格提升,但却很接地气,有关男女的爱情观,真正让人能产生共鸣。男人对性以及对爱的定义,爱情中谁付出最多受伤最多,以及精神的同步、心理的互补都无一不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当下。亲人丧生的告别、家庭的地位、对于战争的思考,全无理论描述,都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勾勒,那样才够真实,够感人。
结尾虽不如人意,男猪脚英年早逝,但好像是传承,儿子娶了像极了母亲的知性妹妹,延续了两家的坚毅与善良,还有对家乡的怀念,真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人本来就有归去的趋向,最后从美国又回归阿尔卑斯山脉,真的如同在品一杯酒,前味清冽、末味甜蜜、而中间是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