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杀的孩子,不过是执行父母的判决!

图 | Pinterest

1912年,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叫做《判决》。

讲的是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给远在俄国的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已经订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够参加他的婚礼,接着,他来到父亲房间把这一事情通报给父亲,想不到父亲的态度很不友好,先怀疑儿子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所谓的俄国朋友,然后指责儿子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自己早死。格奥尔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因此大怒,认定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居然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抓住桥上的栏杆,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这一幕,虽然看起来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不是又让人很熟悉?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个,17岁自杀的男孩,多么像投河自尽的格奥尔格,他们毅然决然的执行了父母的判决,然后留下身后的父母,捶胸顿地,撕心裂肺,而于事无补。

卡夫卡说自己在写到结局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因为在小说中,卡夫卡通过想象,完整了对自己父亲,最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最酣畅痛快的报复。

强势的父亲,终其一生都希望卡夫卡能够继承家业,能够从事经商,而不是做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学梦,做一个世俗意义上,一事无成的年轻人。但卡夫卡没有听从父亲的话,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指责和轻蔑,让他生活的痛苦不堪,但他始终没有走向自我毁灭,报复父亲的道路,因为他有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执念,坦言之,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许多年轻人,没有这么幸运,比如说这个17岁自杀的孩子。在他一生中,最迷茫无助的时候,在他还没有想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面对来自至亲的语言暴力时,他选择听从父母的判决,哪怕明知那是气话,他也要通过一跃而下,向父母证明,你们会后悔的。

可惜的是,他看不见身后母亲捶胸顿足的嚎啕大哭,也来不及听母亲说一句,其实我是爱你的,就让彼此的冲动,变成了血淋淋的新闻,留给在信息端另一侧观瞻的人们,以无限痛惜,遗憾,以及思考。

01

自杀不是敏感脆弱,

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孩子最极端的反抗

早在2014年,就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中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想要自杀。近两成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想法,多么可怕?在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弹尽竭虑,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疯狂的上早教班,执念的报各种兴趣班时,你的孩子却想要通过自杀,将你们期待的未来,结束在眼前。

这种极端的忤逆,让所有为人父母者愤恨不已。以至于有许多人说这样的孩子是玻璃心,是父母惯的,是不懂事。知乎在关于如何看待17岁少年自杀这件事的回答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我刚想和父母探讨一下这件事,父亲看了一眼说,这样的孩子注定活不长,然后我就不想说话了。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父母的观点,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心声。许多年前参加一个酒席,席间有一位父亲刚刚失去儿子,他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因为早恋被女友抛弃,而选择了跳楼自杀。那些安慰这位父亲的大人们,统一的口径是:「你不要再想了,这样不为父母着想的孩子,就不值得你惦记,你就当他没有来过。又或者你白白养他那么大,这样白眼狼的孩子,留着长大也没有用。」

当时听闻简直五雷轰顶,孩子自杀固然轻率而不负责任,但诚如这位父亲所言,早年和妻子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刚为孩子买好房子,他就走了。其实压倒那个孩子的,又何尝只是女友的抛弃了,大约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都忍受着不被爱的自我怀疑,也没有体味到足够的关怀与陪伴,这种情况下,活着无异于煎熬,你怎么知道,自杀的那一刻,他究竟是没想开,还是突然就想开了,觉得活着也不过如此呢。

在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许多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太敏感,抗压能力弱,但其实是因为现在年轻人,能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自我意识也比从前的人觉醒的更早,所以,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信奉棍棒教育,就容易招致孩子极端的反抗。

02

不会示弱和表达爱

是中国父母的毒瘤

姜文说:「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王朔说:「我一辈子,大约从未爱过父母。

当真他们的父母,就十分的不尽责,不爱孩子,也不值得孩子爱么?恐怕不尽如此,而是中国的父母们,大多端着父母的架子,认为只有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只有让孩子怕自己,才能培养出听话的好孩子。

只可惜,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内心健全的孩子,人人眼里的好孩子,也未必是活得快乐的孩子。但很多父母只看表象,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里,他们未必是最不尽责的父母,但他们是最差劲的父母,比不爱孩子更糟糕的是,他们让孩子不知道爱是什么。

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说她接触过一个案例,女孩和母亲水火不容,天天吵架,做母亲的十分难过,她说她当年又要工作,又要辅导孩子作业,而女孩并不聪明,所以对孩子的打骂比较多,结果孩子成年后,没有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自己的辛苦付出,反而处处和自己作对,让她备受挫折。

她说他的丈夫属于甩手掌柜,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成年后的女儿,没有那么埋怨父亲,却深深憎恶母亲。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付出最多,却得来孩子最深的怨念。

后来,心理咨询师又和女孩聊了一会,女孩给到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她将母亲描述为一个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的魔鬼,是整个童年生涯的阴影,因为她永远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惹妈妈不开心,也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才能讨好母亲。

后来,她在感情里也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不是无法从心底信任伴侣的爱,就是不断复制母亲的暴躁情绪,和情侣相处,因为当母亲口口声声说着是爱她才这样对待她的时候,她对待爱就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爱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表达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瀑布心理效应。是指说的人,往往只是那么一说,听的人,却很容易记在心里。这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明显。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孩子也是最爱父母的,在她们还没有构建成熟世界观之前,她们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而已,所以,不仅仅是父母在为孩子而活,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也是在为父母而活。

她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换言之,她们会小心翼翼的讨好父母,因此格外在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又或者做一些糟糕的事情,来考验父母对自己的爱。

如果父母始终以强硬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只能让孩子活在兢兢战战的恐惧中,活在处心积虑的讨好中,又或者,活在叛逆和对决中,用一次次冲撞,挑战父母的权威,用一次次你的严苛和冷漠,验证心中不被爱的猜想。

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里表示:「把痛苦说给父母听,会得到双倍的痛苦。」因为中国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习惯性进行教育,习惯了树立权威,习惯性证明自己是对的,却忘了,当孩子受挫时,只想从你这里得到安慰。

所以,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太笨了,太懒了,就是判决他成为一个笨蛋懒蛋,你会发现他最后总是如你所愿。如果你总是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就是判决孩子,心灵的流离失所,终其一生,他都以为爱是有条件的,自然无法安心享受爱带来的快乐。

最后,你的孩子所变成的样子,其实就是你判决他成为的样子。

03

不学习专业的教育知识

是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一位当了妈妈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天她儿子吃青菜时,突然被噎住了,原来青菜太长,小家伙一口又吃太多,一时卡在嗓子里,憋得小脸通红。那一刻她突然就陷入恐慌中,她用力的拍他后背,强硬的灌他喝水。后来小家伙所幸无事,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她后来上网搜寻,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时,发现自己的应急处理都是错误的。

原来儿子在遇到最稀疏平常的危险时,她不仅是手足无措的,还对正确的急救办法一无所知。这是多么恐怖啊,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人的妈妈,自认为儿子是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存在,但可笑的是,她学习专业的职场知识,能够有效而有条理的处理职场上的任何突发事件,但对于自己最爱的孩子,她缺乏任何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她完全无证上岗,多么草率而危险。

但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误食腐蚀物时,不应喝水催吐,否则会造成食道二次伤害,有多少父母知道正确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应该如何操作。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也没有想过要学,不仅因为他们心存侥幸,更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为人父母,是要具备职业操守的。

而在中国,关于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几乎是出于空白状态。很多父母羞于向孩子解释任何和性有关的问题,更避讳谈论任何关于死亡的话题。于是孩子们对性一无所知,造成中国居高不下的打胎率,对死亡一无所知,造成居高不下的冲动性自杀率。

有人说,自杀的人,想自杀的时间周期为13秒,如果扛过了这13秒,或许就能得救。但那个17岁少年,在这13秒里,大约没有等来母亲说一句我爱你,没有等到理解安抚情绪的话语,所以,他在13秒内,选择一跃而下。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冲动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的人,未必是真的想自杀,而是情绪叠加到一个点,加之青年特有的敏感和自我,就容易让他们的绝望格外的浓烈,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知道死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大约也会有一次,仔细思考死亡的机会。

可惜,他们对死一无所知,就像他们对活着的意义,也无从得知一样,大多数父母,连自己都感慨着死了是解脱,活着没意义,又怎么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能够用死的恐惧抵消一切不顺利,从而重新寻觅生之美好呢?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打骂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教育上的一种偷懒。 以自己力量性的优势,一时压倒孩子,必然会招致孩子报复性的反弹,而父母的权威是有期限的,教育时间也是有期限的,如果你在他很小的时候偷懒,就别怪他大了,离你太远。因为以武力得来的臣服,必然不会长久。

真的爱孩子,就要真正意识到:ta不是你脾气的发泄对象,情绪的垃圾桶,不是你的养老保险,人生保障,也不是你梦想的载体,财富的阶梯,他不是你的私有物产,甚至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他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想明白了这点,你就会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选择,也会更容易从养孩子这件事上,得到快乐!

图 | Pinterest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