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可却忽略了一点:“人事”在前,“天命”在后。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将“听天由命”四个字挂在嘴边,这样的我们往往是最可悲的。若是事情顺心,侥幸便成了天意;若是事情不如意,差错也成了厄运。
生活里,明明是我们自己先放弃了自己,却总在感叹着命运弄人。人生的抉择其实很简单,可一念之差,人生轨迹也就此变更了。
我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好友,她叫晓晓。初中分班以后,我们两个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在我这一面看来,这对我们两个来说应该是一个人生新的起点,可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个不美好地开始。
不善交际的她总是对同学怀着莫名的敌意,渐渐地,班上再没有人愿意与她为伴。在友情上遭到的不顺心连带着也使她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本就处于中游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在初二那年选择了辍学。
她给我的理由是她说她想活得自由一些,我却只觉得她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而已。
两年前,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她得知后特地赶来看我,看着我的邮包,她说她很羡慕我,羡慕我能活得这么顺自己的心意。可当再次提到她的辍学时,她只是轻轻地说了句“没办法,毕竟祖师爷没给我这口饭吃啊”。
即使她知道在她下午逛街时我在看书,在她晚上看电视时我在刷题,在她周末玩耍时我在补课,她也这么认为着。
如今,23岁的她依旧赋闲在家,依靠着父母。因为不愿吃苦工作,以致于连最基础的经济独立都做不到。
随着我们三观的鸿沟越来越大,我们之间距离也越来越大,时间像拂尘一样将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
慢慢地,我们从曾经的好友成了普通的网友。偶尔聊天,当谈及未来时,她表现的一片茫然,仿佛就像现在这么得过且过地活着,再过两年,相亲结婚,平凡地老去已经成了她的归宿。
她说她很羡慕这样的我,不像她,好像就这么一眼就可以看见一生的结尾了,想来倒也有几分可悲。
我多想告诉她:明明最先放弃你的人,是你自己啊。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若无竭尽全力的付出,那么一切都是徒然。
若我们连自己都放弃了,放弃去为身体里的灵魂寻找更好的发展和机会,那我们就真的被命运抛弃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面对窘境,我们是没资格去埋怨任何人和任何事的,因为往往这些都是由最初做选择的我们自己所造成的。
大一第二学期,我们的课程增多,多到令我突然有了种重回高三的感觉。
为了不挂科,我从考前一个月便开始复习。即使如此,在考试周里,我也硬生生地创下了五天瘦四斤的辉煌“战绩”。
去年开学后,我们的一位代课老师在假期收假后的第一节课上对我们说了一件令人既气愤又哭笑不得的事儿,目的是希望我们以后能像个成年人一样去思考问题。
上次期末考试,由于成绩原因,老师挂了几位学生的科。其中一名同学在成绩出来后,向老师打电话质问。大意是说,他明明每节课都会去上,从来没翘过课,老师凭什么给他挂科。
在别人看来,这算什么呢?一个笑话而已,又或者一场闹剧罢了。同样的,当我们选择埋怨时,有没有想过或许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一个笑话的制造者呢?
很多时候,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本就没有理由去责怪别人,更没有资格去埋怨生活和命运,因为最初的根结往往是我们自己。
朗达·拜恩说:“你给予出去的,就是你会得到的。你生命中的一切都不是偶发的,你接收到的所有事物都是以你给出去的为基础。重要的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你对它的反应”。
为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了多少,或许别人也不知道,或许你自己也没意识到,可是时间是明白的,命运会公正地给你所有你应得的东西。
若你坚持了,等待你的便是蓝天;若你堕落了,你便会挣扎在泥泞的黑暗里。
为什么挣扎呢?因为你不甘心啊,你感叹命运不公。可实际上,造成一切后果的始作俑者不就是你自己吗?
可是,所谓的成功或堕落,从来都只是你的一念之差啊。没有尽到人事的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埋怨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