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理解上,中西方是有一些共识的。比如自我认知,关于个人能力的界定。它直接影响到个人成绩的大小,投资的成败。
这是在家自学初中英语知识的第二周,尽管在学习方法上已经摸索出一些基本的思路,周任务的重点放在四个方面:每周背诵一篇英文短篇,十套中考题,整理一本教材的知识点,演讲视频5个,网课心得3个。但是已完全没了第一周的节奏感,具体表现在,每天以试卷为重心,没有紧迫感,网课没时间看,小视频只录了三个,书本知识也没有整理。
这不是最大的问题,周二的时候突然又有了创业的冲动,当时脑子里冒出了两个思路,一个是继续做一个针对学生市场的餐饮快食店。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天天接送小孩,辅导孩子,发现孩子太难管教了。而且在自主消费上,家长根本是没办法触达的真地带,从逻辑上讲,那岂不是说学生的生意还是可以做的。
于是顺着创业的思路,又回顾过往的创业经历,发现每一次最终放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热情衰减,兴趣丧失,也不是因为不够变通,没有毅力。而是真的因为项目无法持续产生盈利,所有产出无法覆盖高昂成本。所以人的承受能力是超越自己想象的,不是因为头破血流和血淋淋的事实,是没有人愿意退缩的。这又反过来让我思考自己放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工作枯燥乏味,不符合自己专业方向,和自己的梦想相去甚远。职业和兴趣在多数时候就是两条平行线。除了这些自以为是的原因,再更深入一步的思考,是否所有放弃的理由只是一种自证预言的论据呢?
甚至,我也会隐约的把自己一年来的消极态度作为自己面对创业退缩的诱因。如果果真如此,如果还有赚钱的项目,为什么不可以做呢?
从周四开始,翻开自己去年写过的几篇分析实体零售变革和商业模式发展方向的文章,又一次坚定了自己选择方向的正确性,重新认识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个体转型的必要性。每一次转型都是痛苦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让个体适应每一次变革,直到习以为常。最终,在添加必要条件以后,本来就极少的选项范围内,我依然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教育行业。
之所以自己会出现这种思想上的波动,一方面是自己经过两周的学习和实践。真心体会到教育行业的艰辛,它并不比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轻松。它对教育从业者的要求也远远要高的多,不仅仅是会学习,会做题,会讲题,能提分那么简单。它完全可以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走向和人生态度。似乎,教育真的无法复制的。如果这是一个正确命题,那得需要一个多么包容,睿智,博学的人才可以胜任。
另一方面应该是习惯在作祟,从一个习惯了在市场中要效率和结果的人,现在要转变为依靠积累和耐力来重塑自身的知识体系,认识方式,工作方式。在碰到困难的时候,难免会发生退缩的本能反映。正如自己当初从教师行业转入直面市场时候的尴尬一样。这种惯性的作用难免会让自己处于退缩的保护状态。
换句话说,因为自己在新的领域遇到苦难,自然会对旧有能力产生一种应激的留恋的反映。当然,通过这种思维的自我梳理以后,能够更清醒的认识到构建新能力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新的能力圈是什么?当然是首先做一个好老师。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思想的开放性,知识的系统性,表达的流畅性,写作的条理性,这每一个方面都是需要长久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