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柔软的岁月里,有些流淌在灵魂里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慢慢发酵,发酵成醇厚的思念,偶尔一碰,就止不住的泪如雨下,比如乡愁。
已经初冬,深秋的景致还未荼蘼,阳光依然温暖。匆匆行走在秋意深深的街道上,路过相互搀扶缓步而行的老夫妻,他们随身携带的收录机里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样,我的眼睛立刻模糊一片。
看戏是我童年重要的符号之一。在黄河岸边的小山村里,我童年的生活封闭而快乐。每逢过年、村里供奉的龙王爷生日、亲朋走动重要的“会”,我们的戏就隆重开场。我的爷爷就是我们村里会唱戏的好角色,因此,在戏曲排练的过程中,我跟随爷爷一直在片场玩耍,习惯了生旦净末丑的脸谱,喜欢那回味悠长的唱念做打。也因为近水楼台,在小小年纪,就被画了浓妆,在《秦香莲》一场戏中,饰演秦香莲的女儿,被那个“苦情”的女人拉着,边声泪俱下地唱,边照顾懵懂的我。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也算是在舞台上风光了一把,被小伙伴们很是羡慕了一阵子。
我们村的戏主要的冬季开唱。在大戏还没有开场的时候,各类摊位已经绕场摆好,元宵、冰糖葫芦、糯米圆蛋,能拉很长的橡皮糖……丸子汤、烧饼夹是我们那里的特色,热气腾腾的驱赶着冬天的寒气,勾引着我们的馋虫。村民们早早吃过饭,呼亲唤友,搬个小凳子到戏台下占位置。小孩子们已经满场飞跑,或者在卖小吃的摊位前算计买些什么好,却又禁不住打雪仗伙伴的呼唤,纠结的样子憨态可爱,和身后喧腾热闹痛快的场面一起,根植在我的记忆中,是我美好绵长的乡情。
很早,去听过白燕升的课—《喧嚣的时代与传统的定力》,他侃侃而谈戏曲艺术,所有的名家名段他信口拈来,理解深刻。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多元而缺少纯粹,不缺少喧嚣缺少孤单”;“在冷门品种里加温胜过在热门品种里沸腾”;“在这个山楂树少,圣诞树多的年代,这些对文学、戏曲传统艺术坚守并默默发扬光大的人涵养着这个喧嚣时代的传统定力,有他们在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就不会缺失”。
当时的我就感触颇深: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没有了炊烟袅袅的村庄;打谷场上,没有了:胡琴起,霓裳水袖长空舞、战马酣,一声长鸣动环宇的戏里戏外。我该在何处栖息一下乡愁?
落笔之时,乡心已起,文结之后,乡心也无法停息。而我甘愿,沉湎其中,在岁月渐行渐远的脚步里,守住内心的风景,馥郁我的来路,温暖我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