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终于把茅奖获奖作品《宝水》读完了。最后这几十页,攒了好几天不舍得读完。这期间有对于结局的好奇,也有恋恋不舍,害怕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前,我努力的克制住自己,不去搜索关于作者乔叶,关于《宝水》的任何的信息,怕网上的那些消息不自觉的占据我的大脑,让我对这这部小说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被网络上一些基于过往读者个人观点形成的评价左右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或者判断。直到今天晚上看完之后才在网上搜一些采访乔叶的视频。她长得很朴实,乍一看有点像毛不易,说话也很朴实,很真诚,在采访中她娓娓道来,讲述着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初衷。他说这本书持续写了七八年才完稿,在创作过程中最长做的事儿就是跑村和泡村,视频里显示她做过调研的村落。七八年一部作品,想想都觉得漫长让人容易放弃。小说中她把乡村里各色人等塑造的入木三分,好像就生活在你我周围,他们说的话,为人处世中显露出的狡黠或者真诚,人与人之间源血脉中的牵挂,命运的吊诡和生命的坚毅,都让人感觉那么熟悉又贴切。在看视频时脑海里突然间就闪现了”宝泉“这两个字,难道“宝水”就是”宝泉“吗?难道他写的就是宝泉近几年山村开发的一个过程吗?很好奇,这种想法也让我很激动。
一直以来,读到乡土信息浓郁的作品,尤其是读到陕西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不甘。因为我不太喜欢陕西的方言,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又是那么经典的作品,不得不耐着性子去了解那些奇奇怪怪的,由于黄土高原的地形而形成的一些名字,一些陕味方言,去了解他们的文化,想象着发生这些故事的土地,是什么样的一片土地。以前读过河南籍作家的作品,例如刘震云,也能从文章中偶尔看到很河南味的东西,但是总感觉中间隔着什么。直到读到《宝水》,我才有一种夙愿得偿的满足,终于有一本小说,它可以真真正正的属于河南人,属于从河南农村走出来70、80、90后他们共同的回忆。或许他不仅是属于河南人,他还属于能够和他产生共鸣的其他所有的观众。但是我更庆幸作为一个河南人能读到一个那么原汁原味儿的去反映河南乡土民情的作品。这里有河南的方言,河南的饮食、民风,河南老百姓的一些最朴实的一些生活观念,关于生和死的所有的精神的层面的一些东西,让我觉得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种熟悉感,一翻开书都是扑面而来的,在他的小说里能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童年时的很多生活的场景,童年时的很多生活的经历。甚至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的妈妈不是那么纠结的人,是不是我也会有这样一个奶奶,我也会有和奶奶那样那么亲密,但同时到最后又有些矛盾的这种关系。
感谢乔叶他让我做一个河南人,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忍不住对这个书一读再读,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