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贬谪黄州之后的苏轼,在一个登游的日子,遭遇阵雨初歇之后的感悟。
无独有偶,千年后的一天,丰子恺先生也是和友人爬山,中途遇雨,于是到山中茶馆避雨。他这样写道:“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倒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两位先贤的感觉几乎异曲同工。
所以内心的安宁与快乐与否,原本便在于生活态度使然。
这种内心的达观和宁静的力量,与我们对知识和金钱的欲求无关。只不过,在这个焦躁无比、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的生活态度,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与之擦肩而过罢了。
中国的古文人,从来都极为注重这种内心的修养。遭遇“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天性放达的他很快就随遇而安,在朋友的帮助下,有了黄州城东的五十亩坡地,自己盖了几间房子,取名“雪堂”,以耕植自得其乐,自称“东坡居士”,从此,便有了名贯天下的苏东坡。此时的苏东坡,政治生涯处在低谷的时期,幸而他有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抗一切的困难困厄。这是一种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打击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臻于成熟的表现。自我调整之后的他终于脱胎换骨,其艺术才情也获得了极度地升华。于是,在黄州贬谪的四年期间,他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反而出现了井喷期,从而登上了他一生在文学上的巅峰。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名篇、名画和书法作品,都是他在黄州时期留下的。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书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这是“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的黄州给予苏东坡的滋养,也是苏东坡回馈给黄州的厚礼。黄州这片土地成就了苏东坡这位举世无双的文坛巨匠。苏东坡也让黄州成为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人文胜迹。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的一生中三次被贬,迫害、孤独和物质生活的艰难,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千般滋味他都一一品尝经历。然而无论何时,他总能以一种无比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保持自然的应对。我欣赏苏轼这种善于自愈、自渡的达观人生态度。
丰子恺先生在《豁然开朗》中写道:“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诚哉斯言。
我作为一个混迹于工程行业多年的人,常年必须面对大量辛苦而无趣的工作和琐事,一个接一个的工程项目干过来,过程中,艰难决策的犹豫、如履薄冰的压力都一一经历,个中滋味其时何止是苦不堪言。但事后回望这一切,却发现的确不过如此。无论当时如何辛苦、压抑或是喜乐,回头望去,确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反倒是当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份专注和愉悦留在心里的成分更多一些。
禅语有云:“世间无事,烦恼来自逞强。所求太多,心就无处安放。”人之一生,会得到很多东西,也会失去很多东西,得失之间,学会用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被人认可、赞美、肯定是一种快乐,在困难苦厄中提升自己的经历和过程同样是一种快乐。
我不赞成那些急功近利的奋斗和野心,更鄙视那些消极的所谓无欲无求的避世,我相信那样的人生浮躁、颓败并不会快乐。
最糟糕的人生应该是:所有感动过、吸引过你的东西不再感动吸引你你,无所谓快乐,无所谓愤怒,精神已经麻木,心境处于无知觉的麻痹。笑无可笑者,泪无可淌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一个人只有把心态摆正,才能看清世间烦恼,不受其扰,才能学会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世间所有事情,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穿行于人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拂开麻烦往前走。想想昨天已然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唯有今天才是真实的,立足当下,让思想轻装上阵,把踌躇和畏惧抛开,畅快便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