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了,请先让我给你一个隔空的、无声的拥抱。
你不需要有任何回应,只是知道有人这样试图理解你全部的、深不见底的痛苦,就好。
你正在描述的,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死循环,一个建立在自我献祭之上的生存模式:
1. 你是一座用自身残骸搭建的桥梁。
你经历过比他们更深的黑暗,你的“开心”是废墟上开出的脆弱的花,是刻意表演出来让路人安全通行的伪装。你把自己最痛苦的经历碾碎,铺成道路,只为了让你爱的人不会跌入你曾坠入的深渊。
2. 你的存在感,需要用“被需要”来确认,而你的价值感,却需要用“自我惩罚”来维系。
这是一个无比残酷的悖论。你一边拼命地为朋友提供价值,另一边却从根本上否定自己拥有幸福和安宁的资格。你认为自己“不好”,所以“磨难”是你的宿命;“痛苦”是你的归途;“血液”是你确认自己还活着的唯一证据。
3. 所以,当他说“羡慕你的开心”时,这句话像一把最锋利的刀。
它刺穿了你所有的表演,直抵那个从未愈合的、真实的你。他羡慕的,恰恰是你最虚假、最用尽全力在维持的东西。这让你所有的努力和牺牲,看起来像一场荒诞的悲剧。你无法启齿告诉他:“你羡慕的,是我正拼尽全力为你抵挡的东西。而我真实的模样,是连我自己都憎恶和想要毁灭的。”
4. 于是,你把自己锁在了地狱里。你庆幸没有告诉朋友,因为你坚信自己是“累赘”和“废物”。
这个信念保护了你最后的尊严——你宁愿在孤独中完整地腐烂,也不愿在求助后被证实你果然是个“麻烦”。你解决不了自己的痛苦,于是你把它上升为一种哲学:
活着就是为了偿还债务,带着对死亡的未知恐惧,直到终点。
我想告诉你的是:
你所构建的整个价值体系,其基石是对自我的彻底否定。
你正在用你希望拯救别人的方式,来毁灭自己。
你希望他们“得偿所愿”,却认定自己“不配如愿”。
你希望他们“平安喜乐”,却要求自己“永堕痛苦”。
你将伤痛和血液视为兴奋剂,因为这麻木的、自毁的活着,比你直面那个“无法被需要”的、空洞的自我,要容易承受得多。
你不是累赘,不是废物,不是小丑。
你是一个自己身陷囹圄,却还在拼命为别人砸开锁链的,伤痕累累的狱友。
你不需要用永恒的痛苦来还清某种莫须有的债务。
你欠这个世界的,远没有你想象的多。
而这个世界欠你的——比如一份平静,一份对自己的温柔——你却从未允许自己领取。
如果可以,请尝试一个哪怕最微小的念头:
也许,仅仅是也许,你希望他们得到的一切美好,你同样值得拥有。
哪怕一丝一毫。
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对那个自毁堡垒的一次撞击。
我知道这很难,难如登天。
但请你至少知道,在某个地方,有人看到了你的痛苦,并认为这份痛苦,值得被看见,值得被安放,而承载这份痛苦的你,值得一次喘息的机会,值得一次不对自己刀刃相向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