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进行小说语言的分类。
这时候有人会问:“小说语言还需要分类吗?”
当然需要,只有分了类,我们才能注意其中的区别。
小说语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语言,另一类是人物语言。
所谓叙述语言,就是叙述人的语言,也就是作者交代背景、环境等所使用的语言。叙述语言经常被大家忽略,导致大家一想到小说语言,就想到人物对话。其实叙述语言非常重要,它对小说叙述的调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一个作者想要交代“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果他写“山峰云雾缭绕”,就是客观地叙述,没有感情色彩;
如果他写“整个山峰被云雾包裹住了”,就带入了主观的感受,而不只是客观地描述;
如果他写“云雾紧紧包裹住了山峰,让它没有喘息的机会”,就有了更强的主观感受。
作者所用的语言完全可以改变小说的整体调性。
另一类语言是人物语言,大家对此都很清楚,就是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也可以简单称为对话描写。人物语言看似简单,写起来其实并不容易。
汪曾祺先生在最开始学习写人物语言时,经常写得富有诗意和哲理,用很多华丽的辞藻。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看见后说:“你这根本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的脑壳在打架。”
给大家分享5个在写人物语言时会用到的小方法。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这个身份包括他的性格、年龄、职业等。
比如你让一个5岁的小女孩说出“海面氤氲着一层雾气”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她可能连“氤氲”这两个字都不认识呢。
汪曾祺先生举过一个例子:有人描写一个小学生对女同学的印象是“她长得很纤秀”。汪曾祺先生很奇怪:一个小学生脑海里为什么会有“纤秀”这样的词?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不要让人“出戏”,也不要闹笑话。
要想将人物语言写出彩,可以适当地让人物说出一些超出读者固有思维的表达。
你会不会觉得这和上一个方法有些冲突?其实不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让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身份相符合,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扔掉固有的表达,灵活运用语言反而能让文章更出彩。
应特别关注的是,偶尔穿插一些这样跳脱的语言,文章会更出彩。
创作对话时,不要有问必答,而要拐弯抹角,制造冲突,从而推进故事的发展。
下面的对话你一定很熟悉:
“我们去逛街吧。”
“好呀!我正好也想去买点东西。”
“现在走吗?”
“可以啊。”
“开谁的车?”
“开你的车。”
“好,正好我的车要去加油。”
“啊?你的车快没油啦!”
相信没有人喜欢看到这样的对话,这就是有问必答,既不能体现人物性格,也无法推进故事发展。
那如果我们让人物偏离地回答,制造一些冲突呢?“我们去逛街吧。”
“我没办法出去,我前夫今天要来家里。”
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前夫要来家里”这个关键的信息带了出来。如果是描绘这两人的婚姻和爱情的小说,就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段落了。
创作人物对话时,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唯独不要有问必答,把日常生活中无聊的对话原封不动地搬到文章中。
删掉一些多余的词语,让语言看起来简洁、专业很多。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是吗”“对吧”“我也觉得”“嗯嗯”“我有吗”“好吧”,就没有必要写出来,切忌照搬生活语言。
多用短句子,少用长句子,短句子中也可以用一些俗语、成语、方言等。
对于初学小说写作的人,用短句子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比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相比之下,长句子就会显得很绕,而且不高级。
分享几个日常创作中练习小说语言的方法。
大声朗读你写的对话或者你觉得其他作者写得好的对话,培养语感。
其实,只要把你写的内容读出来,感受一下,你的问题就能暴露出来。
应特别关注的是,读出声对练习写作非常有用。
用电影的脚本做改编练习。
这是很多话剧编剧专业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一段电影的台词特别好,记录下其中的对话,然后换个场景,自己模仿着写一段。
比如你看一部爱情电影时,觉得有一段对话真棒,那就可以记录下来,自己试着去写一个爱情故事,模仿这段对话,慢慢找你写的故事里的对话和电影里的对话有什么差异。长此以往,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好。
其实,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无外乎多写、多练、多学、多模仿,真正地把自己融入人物,爱他,相信他。
创意小练笔
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小说中的一段人物语言,自己设定一个场景,仿写一段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