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分,智能硬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改进体验型,比如电视、电动车、灯、自行车,这些产品解决的还是原来的需求,只是在解决的路径或者提供的服务方式上有所改变。另一种是则是创造需求型产品。这类产品创造了全新的需求,比如手环,以前大家都想不出自己需要一个手环来告诉你我每天走了多少步以及晚上的睡眠状况。再比如 VR,Echo 这样的智能管家。
创造需求型产品的好处是,一旦抓住的点确实是 need, 马上会在这个领域里打造一个新的品牌,比如小米手环。缺点是风险高,需要教育市场,它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个 want, 则毫无疑问会马上死亡,比如谷歌眼镜。
再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又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机依赖型产品和非手机依赖型产品。举个例子,小米手环就是典型的手机依赖型产品。离开了手机,手环基本就是无用的了,因为无法查看数据。再举个例子,比如 Philips hue, 面世的初期控制的主体也是手机(现在已经能够通过各种中控设备控制了)。
另外一种是非手机依赖型产品,这种产品的典型特征就是离开手机也能完成 80% 的功能,手机提供的是配置、数据分析等服务。比如 Nest 温控器,可以通过硬件本身的按压、旋转等交互方式完成绝大多数的功能。再比如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等等,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类型的产品。这对产品设计本身是一种考验,不仅要考虑硬件的交互,还需要考虑软件的交互。
如此看来,「手机遥控器」这一论调,确实又有些矫枉过正了,虽然我之前也是这一论调的支持者。谁叫智能硬件让人如此头疼呢,涵盖范围之大,隐藏信息之多,就跟你出门跟人家说我是搞「互联网的」一样头晕,指不定还被人当成忽悠的大骗子。
虽说是智能硬件,到 2016 年这个时段了,也别再迷信什么大数据、免费硬件这些观点,这么做的估计都死的差不多了。产品联网,通过产品本身收集的数据,进而能有一定的增值服务,但硬件生意的核心还是硬件,毕竟像苹果这样全世界公认的增值服务一流的公司,根据财报,也只有 7%~8% 的收入来自苹果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