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理论简介
中医脾胃病理论源远流长,大概指发生在食管、胃、胰、脾、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一类内科病证。包括中医常见的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嘈杂,反胃,吐酸等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消化道溃疡,胃粘膜脱垂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等上消化道病变均可参考脾胃病辨证论治,基本概括了消化系统病全貌,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认识。
脾胃病的发生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外感时邪,内传脾胃
外感六淫之中,寒暑湿邪皆可内客脾胃,胃失和降,脾亦不运,气机壅滞,日久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诸证生矣。可成痞证,胃痛,呕吐,呃逆,嗳气等病证。
饮食所伤,脾胃受累
肠胃为市,无所不受。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可致食积,疳积,胃痛,嗳气,呃等证,饮食不洁或进毒物,可引起吐泻,胃痛,腹痛;饮食偏嗜,过肥甘厚味,嗜辛辣,醇酒无度,则助湿,生痰,化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日久变生胃痛,食积,呕吐,嘈杂等脾胃病证。过食生冷,可致泄泻。
情志失调,气血瘀滞
忧思恼怒,气郁而伤肝,肝失疏泄,横逆反胃,发生疼痛。乃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中虚脏寒
若饥饱时常,或劳逸过度,劳欲久病,或禀赋不足,皆致脾胃虚弱,或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为胃痛等证。
脾胃病中医特色治疗
穴位贴敷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进行中医辩证取穴,并将相应药物贴在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外敷于神阙,天枢,关元,中脘,梁门,期门等穴位。适用于胃脘痛,吐酸,泄泻,痢疾,鼓胀等疾病。
1.每次贴敷4-6小时,可每隔1-3天贴一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2.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一次,每次贴4-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2.贴敷药物后,进行局部防水。
脐疗法
脐疗法就是将药物敷于神阙穴到达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脐疗是外治用药途径的精髓所在。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胸腹静脉想联通并有动脉分支,血管丰富,药物易通过薄层皮肤弥散而吸收入血进入循环而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
适应症:主治寒湿内盛或寒瘀阻滞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疾病,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所致的胃脘痛,腹胀,腹痛,腹泻,恶心等病证。
中药灌肠疗法
操作:用石蜡油润滑肠道冲洗袋前段10-15cm,自肛门插入15-20cm。液面距肛门小于30cm,缓慢注射药液,便于药物保留于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而达到治疗疾病。
适应症:
1.各种肝炎,黄疸,急性胰腺炎等。
2.慢性结肠炎,,包括:部分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轻症非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结肠炎症,如放射性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
3.适用于高黄疸肝炎及肝性脑病患者。
4.用于高热等症,以镇静,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