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已经在全世界风靡了200多年,被改编成电影后,依然捕获赞誉无数。影片最后,达西先生在晨光微曦中渐渐走近,随着他的面容逐渐清晰,多少人的心也随之狂跳不已。这一幕曾迷倒了多少女孩儿,恐怕没人能算得清吧。
《傲慢与偏见》为什么有如此经久不衰魅力?因为它描写了一段不寻常的爱情。傲慢的贵族公子达西,爱上了始终对他抱有偏见的灰姑娘伊丽莎白。虽然开始两个人水火不容,但经过充分了解,二人一个不再傲慢,一个破除偏见,结成一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的挚爱伴侣。
就像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的:“我不顾世俗的看法,与家族的期望对抗,与你的出身,与我的阶级对抗,来对你说我爱你……”多么动人的表白啊!
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情,真的是冲破门第阶级束缚的爱情?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真的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吗?恰恰相反,他们的经历最好地诠释了,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最完美的婚姻。
二 、
门当户对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
什么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在中文里原本是建筑学名词。“门当”,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或者门座、门台、门鼓等。“户对”,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当“门当户对”逐渐由建筑学名词,进化为社会学名词,作为一种婚恋标准观出现的时候,它指的是结成婚姻的双方家庭条件相当,连门头高低大小都差不多。
这种仅有物质的有形的门当户对,是简单的也是低层次的婚恋标准。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丁呈现的婚姻,大都是这样的婚姻。正因为如此,达西先生在面对“小家碧玉”的班纳特姐妹时,才会非常傲慢地瞧不上她们,也会阻止自己的好哥们彬格莱先生和班纳特家大小姐吉英的相爱。因为班纳特家的财富,很明显无法和达西与彬格莱家相提并论。而彬格莱的妹妹则一直认为自己和达西先生很般配,也是出于对他们家庭财富的考量。
不可否认,物质条件的般配会在爱情婚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物质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受教育程度。就像当达西的姑妈知道伊丽莎白家竟然没有家庭教师时,惊讶道“难道你们都是野蛮人吗”。没钱请家庭教师,家里孩子又多,这就是班纳特家姐妹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野蛮生长。
很多人都把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婚姻看做最美好的婚姻。“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但请注意,钱杨二人的相遇是在哪里?离家千里的清华校园。假如他们其中某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送孩子到北京上大学,那么,他们还能有机会遇见吗?
由于门第差别分手的公众人物,最有名的应该是李泽楷和梁洛施了吧。当初李泽楷不惜花上亿元为梁洛施和经纪公司解约,梁也一口气生下三个男丁,连李嘉诚也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孙子,可为什么就是不承认这个儿媳妇呢?道理不言自明,两家贫富差距太大。相反李泽钜就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太太,并顺利继承家业。
三 、
单纯追求物质上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很难幸福的。
在伊丽莎白的表哥看来,理想婚姻的另一半就是一个财富相当的女人。他和班纳特家物质条件差不多,所以想找个表姐妹结婚。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就无关紧要了。大小姐名花有主,那就转而向二小姐求婚。被二小姐拒绝后,很快就娶了二小姐的发小。可怜这位发小也是这么想的,只要结了婚,有个小院子,有花草侍弄,就够了,至于和自己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男人是谁,她根本不在乎。
这就是达西口中所谓的“家族对他的期待”。也是班纳特先生支持二女儿伊丽莎白拒绝表哥求婚的原因。因为那样的婚姻里“没有幸福”。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缔结婚姻都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和媒人对婚恋对象的考量,就是单纯的家世门第,因为那时候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爱情”这个词,从而导致无数人间悲剧上演。
现在流行曾国藩热,大家都在赞扬学习他的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包括为兄为父之道。但很少有人会关注他女儿们的命运。曾国藩的女婿们都是他亲自挑选的,都是和曾家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但他唯独没有考虑女儿们的“幸福”,或者说他自认为他的安排会给她们带来幸福。但曾国藩眼睁睁看着前面四个女儿婚姻不幸,直到第五个女儿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婚姻仅看家世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更高层次上的思想和灵魂的门当户对,才是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四 、
最高级的爱情和最完美的婚姻,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门当户对。
为什么达西先生最后会和伊丽莎白相爱?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同属一个阶级。他们同属有产阶层,差别只是年收入的多寡。班纳特先生有每年2000英镑收入,但因为家里孩子多,显得有些窘迫。同时,在影片中也可看出来,班纳特先生有个书房,藏书汗牛充栋,可见他们并不是需要每天辛苦劳作,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劳苦大众。
其次,达西和伊丽莎白是同一类人,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班纳特家虽然没钱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但如果某个孩子有慧根,就像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洞察世事,成为一个心底有大智慧的女人。所以,班纳特先生断定,一般人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色的女儿。因为她追求的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婚姻的空壳。
同样,达西先生也是个外表冷漠,内心善良,世事练达的聪明男子。就像伊丽莎白对父亲说的,她和达西是一样的人,都是对信念无比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对方,就不会改变。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完全门当户对的结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美匹配。
杨绛曾经说过,婚姻不能讲门第。但她说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门第限制。钱杨二人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无论物质还是灵魂,都称得上门当户对。
钱杨二人都出身书香门第,都天资过人,都幼承家学,且家资相当。他们可以同在国内读大学,可以一同出国深造。即使归国遇上乱世,收入微薄,因为有各自家庭资助,也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物质和经历的门地相当,使他们的精神气质也高度契合,得以终生琴瑟和鸣。而在事业上,钱杨二人既可以单打独斗,在各自领域傲视群雄,又可夫妻合璧,天下无敌。
和钱杨夫妇相似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林二人同样出身大户,留学海外,在相似的精神追求中相互扶助。即使后来家国遭变,在物质上从极度富有落到贫病交加,也可以一直相互扶持,开创出共同的辉煌事业。
和钱杨、梁林相比,沈从文和张兆和就差了不少。沈出身边地,混迹行伍,当过北漂,依靠自学和不懈努力得以立身。而张则出身书香,家境优渥,未尝经历风雨。不同的背景被沈用情书和执着抹平,最终得到一个“允”字。他们终生以信相通,但他们爱的或许只是写信和读信这件事,而不是信那边的人。
沈从文的一生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但他的“三三”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跟不上他思想前进的步伐。张兆和直到丈夫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他。所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婚前沈从文单方执着的爱情,婚后沈从文艰难孤独的跋涉。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姐们,有一心想嫁入豪门的莉迪亚,最终只得和一个豪赌浮夸的下级军官私奔,而伊丽莎白则提前把自己也打造成了豪门,才会遇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不管在200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下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