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任务:
1、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结合自己举例说明。
找临界知识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我的心趣在哪,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读书算一个,旅游也算,现在没时间,有时间我还喜欢看电视剧,唱歌也喜欢。目前从事中医儿推,也比较喜欢。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这点在三月份学习阅读技巧时,师父也讲过,我们要尽量要追溯一个知识的源头,尽量寻找第一手的资料。
在这点我明显很欠缺,目前还没有在哪一个领域去深入过,去逐本溯源。没有做的目的一是没有想过,另一个不会追。从现在开始尽量刻意练习这些,去寻找知识的临界。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一步很关键,这一步就在彻底理解原来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2、你认为你有天赋吗?天赋与努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认为自己没什么天赋。努力好像有点,但好像努力不得要领。
天赋是基础,努力是助力,天赋与努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赋是为你选择方向。
如果方向不对,努力等于白费。如果方向对了,不努力,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努力和天赋都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会有天赋,这个需要我们去寻找,实在找不到,就找自己感心趣的事,自己喜欢的事。再小的事可能都会是一个临界知识的突破口。
3、在你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利用临界知识。
第一应用刻意练习
之前共读过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有些技能,或某些事会有意识的进行刻意练习。她那个时候并不知道有之临界知识这一说法。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2)大量的持续练习。
书中有个观点我印象最深,这是我们平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20%,很多人包括我,平时把时间都平均分配给不同的事,结果导致十几年过去,在哪一个领域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正常的情况我们花80%的时间去解决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才是正确的。就想我们去读一本书,以前我的阅读观念从开头到结尾都用一样的时间去读,没有重点,没有深度,读完就读完,没有自己的思考,一段时间忘了,书还是书,知识还在书中,没有转换自己的。所以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刻意练习才是利用临界知识吧!
第二个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这点成甲老师推荐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临界知识这么重要,我当然想掌握了,既然成甲老师推荐,我借助这个外部资源《精英日课》。以后也多多借助外部资源增加自己的临界知识。
5月16日作业任务:
1、如何构成自己的“能力圈”,想想自己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人都好,如果没有,你准备在哪个领域发掘自己的天赋,去超越别人。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从这两点出发,我发现我能力圈严重不足。我好想没有在那一领域能打败90%人。但我不灰心,构建能力圈。书中肯定有方法,我去找方法。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我打了三遍。
重大的决策权在你的能力圈内作出。
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作者建议是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制胜。敢死队是最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而且,派出敢死队往往是要在失败的时候采取的无奈之举。
这样看来我之前都在做敢死队,而非狙击手。
2 临界知识的应用中,你对复利效应是怎么理解的,在你的生活中,你是怎么应用复利效应的。
在之前《管道的故事》一书中,初次了解复利效应。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效益可以导致幂率分布。幂率分布符合二八法则,之前在得到听过长尾理论,原来长尾,就是幂率分布中那后面的80%。
5月17日作业任务:
1、什么叫黄金思维圈,怎么在生活中培养你的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1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也就是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2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3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当我们能够从why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显然能够和别人更好的建立信任和共识。
这个思维圈真的很重要,在我的工作中我就应该把这种思维圈给用上。一直以来我在工作中都直接用what层面做事,所以进步太慢。之前一位宝妈带宝宝调理身体,本来我建议她两个项目,她就同意一个基础项目,别的不愿意加,然后我也没有继续说。其实现在想想我没有用why层面去考虑。
2、如何培养你系统思考的习惯?
通过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找到关键解。所谓系统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就是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系统的思考能力非常重要,那我们怎样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呢?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一个人的身份来思考和行动,但是系统背后有超越个人的力量,在影响着世界的运作,所以我们养成分析关系和事物彼此间的影响入手是培养系统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在这里呢,我们研究历史的情况,主要是研究历史中的过程,而不是历史中的快照。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很多时候呢,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章,报道或者是信息左右。所以呢,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区要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别人的解释。
4)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小区经常有人从高楼扔垃圾,什么吃喝完的一些瓶瓶罐罐,剩菜剩饭,全往下扔。为什么会往下扔,因为他们确定从这个地方扔下去不会砸到人,还有一个原因,从这扔去方便,方正也没人知道是谁扔的?物业也尝试各种文明的告示,显然没用,只能让保洁天天打扫。那这个的关键解在哪里呢?那我准备拍几张垃圾遍地的图片贴在电梯里会有效果吗?
3、如何培养你的人脉关系,如何将你人脉关系最大价值化。
我们都知道人脉是,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人们对我们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一、结构洞。
书中提出“结构洞”,这个结构洞就是说你不认识甲,你的身边人和朋友都不认识甲。甲也不认识你,甲的朋友,身边人也不认识你。这时你和甲之间就存在一个结构洞。
如果用结构洞的视角看,我们和弱关系之间更容易拥有结构洞。所以我们可以打造和拥有结构洞,让我们极大获取信息的效率。
二、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人卖蜂窝的意思是,比如说你认识5个人,但这5个人彼此并不认识,你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点,而同样是这5个人,如果你介绍他们5个人彼此认识,就形成了像蜂窝一样互相联系的网络关系,这个关系结构就是人脉蜂窝结构。前面想到的打造结构洞,主要是关注弱关系,它是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但是这个蜂窝理论,他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的人,你的重要的弱关系,主动的建立成强关系。
打造结构洞和人脉蜂窝可以互补。
三、分享资源与能力。
现在网络条件下,我们可能认识很多人,但这种弱关系的认识,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那怎样把这种弱关系,变成深入了解,建立信任?
方法一,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就是指和别人分享一些小秘密或者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我觉得这一点吧,其实挺容易建立信任感。因为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和别人分享一些秘密,但是偶尔呢,和一些客户分享一些小秘密之后,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更深入一步。
方法二,做一个给予者。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思维过于狭窄,太看重金钱,社会关系,技术信息等显性资源,却忽略了感恩,认可和声誉等隐性的利益。你对别人真诚的感恩,也能够让对方收获很大的价值。
在一本书《给予者》提到,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
第一个是:我怎样才能帮到你?主动的去询问别人,我怎么做可以帮助你,这就是一个给予者的心态与行动。
第二个是: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
第三个是: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该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方法三,二八法则。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们是谁?我们的答案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