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一个新栏目,叫《手把手教你写好文字》。今天是试行第一次demo。主要是给自己一个分析别人好文笔的机会。手把手赏析、模仿、学习、应用、精进。不需要几百上千元的大师写作班,只需要网络上、书海里的优秀文字和书籍。从中学习。
因为是第一次,不赏析什么世界名著、文坛巨匠的高深莫测的文字。一来,说什么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还是尤利西斯,看的人少,距离感深。二来,外国文学并不适合初学者模仿。也不说中国经典古典名著,暂时没那个文学底蕴,也不适合初学者。所以赏析什么呢?
我选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在很多人眼里是糟粕,要不就是黄赌毒,要不就是小白幼稚文,要不就是热血无脑文。并非。只是说网络的发展给了每个人表达的机会,良莠不齐而已。优秀作品很多。我会精选一些自己很喜欢的、有特点的来赏析。有的作者只留一两篇文就销声匿迹了,也许换了个马甲继续不留痕迹。但我真的佩服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今天我就私心选一篇我最倾心的网络同人文《更漏乍长天似水》。
先介绍一下这篇小说的背景,方便我们更好理解其中的情感铺陈。这篇小说以2010年的电视剧——新版《三国》为背景。新三国里,吴主孙权在其兄孙策亡故后执掌大权,依旧以周瑜为心腹大将。周瑜和孙策二人同龄,其情感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总角之好”。
这篇同人文为bl。策瑜一对。孙权一直对周瑜抱有情感,孙策死后便开始上手。他既爱周瑜,又忌惮周瑜,因为周瑜手握军权。所以他一直在这种忌惮、痴恋中沉沦,而周瑜心中只有江东的未来和已死的孙策。
这篇文章是我见过的最把“情”之一字写彻心扉的现代小说,淋漓尽致写出了什么叫“爱别离、求不得”。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太强,每看一次就越发觉得作者的文多一字冗余、少一字不足。网络文学一般看一遍就够了,但这篇我看过不下二十次,每次都落泪,每次都更仰慕作者姑娘,可叹没法与之交流学习。
先在此郑重声明:本赏析仅为学习之用。如果对bl(腐向)小说和可能的r18内容不适者请速远离。学习文笔虽然重要,但别折腾憋屈了自己。如果作者姑娘认为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在此再次表达对作者凉茶姑娘最诚挚的钦佩之情,您是我见过驾驭文字、渲染气氛、描摹情感最棒的同人小说作者。如果对原作感兴趣,请去晋江文学城支持原作者。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赏析吧。今天先来很短的开头一段。
在他失去意识,双腿瘫软之际,孙权眼疾手快,扶住他的手肘:
“公瑾,小心。”
孙权托住他的后脑,轻缓地摆到枕上,手掌被压在下面,掌心温热,他抽出手来时,感到依依不舍。
他的脖颈上能看到青色的脉络蜿蜒,孙权突然很想一口咬下去,让鲜血汩汩地流出来。
江东周郎,风采名动天下,可是见他丰神俊朗立于万军之中,孙权总有种冲动,想要伤害他,击溃他,看他痛苦。
孙权托住他的后脑,轻缓地摆到枕上,手掌被压在下面,掌心温热,他抽出手来时,感到依依不舍。
先看这小小一句话。如果是文字糟糕者,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孙权小心地将他(周瑜)扶到床榻上。
再看原文。一个简简单单的扶上床的动作,里面用到几个不同的动词?
托、摆、压、抽。
这样的写法,根本不用“小心”一词,读者能轻而易举读出孙权的小心翼翼和呵护之情。
还是这样短短一句。又自然地写出孙权的情感。
现在很多人写小说,写情感,总是直说。没有一点转折。要知道我们东方最讲究含蓄。似露非露才是最诱惑,似说非说才是最动人。
托住对方后脑放在枕头上,自己的手掌一定会被压在下面。抽出手都觉得不舍,这是有多深的情?
且掌心温热,掌心托住的正是周瑜的头部,这不仅是对方的体温,也是自己的热,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
我想,如果不细细地在头脑里模拟了这个动作,观察了每个细节,而且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是站在主角孙权的视角,自己怎么扶对方,自己的身体与对方有怎样的互动,自己因为对对方有不同的情感,一定会有扶一般人不同的荷尔蒙流动。才能写出这小小一句。作者让我们拥有了孙权的眼睛。
这里小小提一下第一句,在周瑜摔倒之际,孙权扶住他。我们可能这么写:
孙权眼疾手快的抓(扶)住了他。
作者怎么写的?:扶住他的手肘。
客观世界中,像偶像剧里的抓住对方的手或者搂着对方的腰,有但不多。设想一下有一个人在你对面,他突然晕倒,你会做什么?眼疾手快抓的很可能是对方的手肘。
今天先分析这么多。剩下的之后咱们慢慢来。
总结一下今天这一小句,我们学到了什么。
1.当写主角的动作时,不要总是站在上帝视角上,要假想自己就是主角,自己所见即主角所见。自己怎么做,自己的肢体有哪些动作。
2.如果两人有情,无论爱恨,一定能在细节动作上表现。当你把一包纸巾递给一个路上求助的陌生人和一个你暗恋了很久的人时,情感波动一定是不同的。学习在动作中穿插自己的情感波动。
3.一个动作也是由很多小动作组成的,学会用不同动词表达一个连贯的动作。而不是仅仅用一个词语表达。
那么,最后,一个小练习:青春年少,教室里,后桌的你暗恋了很久的男生问你借一下橡皮。你回头递给他。
你会怎么写?
【ps.你有收获吗?我相信这样细细赏析一篇文章,会比粗略读一百本书,在写作上收获更多。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