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暴力沟通的学习群里,就我所见和所参加的活动来看,男性比女性少很多,几乎是1:20的比例,这是什么原因,是个有趣而值得研究的问题。女性比男性更好学?然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原作者、翻译者、董国臣老师、林铁老师还有很多非暴工作坊的带领者等都是男性; 是因为女性更敏感脆弱,因而更关注心灵的成长? 是女性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工作生活都需兼顾?下次也许可以做个问卷调查,研究一下参加的和不参加的男性的心里想法。
今天在非暴群里,有位上次参加过读书会的男士就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自己的生动案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
他的案例如下:
周末午休,午休时间还有半小时才结束,然而有室友提前醒来并开始外放歌曲,他边放歌边跟另一个室友嬉笑打闹,而且还在吸烟。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我想睡也睡不下去了,我想表达我的诉求,“还想再睡会”。但是在人数上明显我是寡,因为其他室友已经醒了并且并不在意这些行为,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去上厕所,还有在强忍着装睡。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想发飙但是意识到非暴力沟通,坐在床上虽然脑子还是迷迷糊糊但是还是很严肃认真的看着他(放歌嬉闹的室友)说:“你想干嘛?你想干嘛?(带着责备情绪在说),我知道你醒了,你有放歌的权利,但是也请尊重下还在睡觉的人。”说完这句话,寝室一片唏嘘,接着寝室的氛围就安静而又尴尬,我仓惶收拾下床,礼貌而不失风度的离开了寝室…事后虽然觉得自己做得比较理性,但我明显感觉到了貌似有些不对,似乎是和室友的关系有些尴尬,又或许和团体有点脱离。我反思自己当时是否需要跟室友说那一番话,或许应该什么也不说,直接选择逃离环境。但是我又想跟室友说明我的诉求和他的行为对我的影响。在那样的情形下我绝对不会说:“哈,我知道你醒得早,可是我还想再睡会,乖安静点。”这样半宠溺式半开玩笑的说话方式,因为我当时陷入被打扰的状态,明显我自己是非常不开心的。类似别人打了你一拳回头还一脸笑呵呵这样跟别人说…看起来是个nice的人,但是也感觉有点变态,或者太过懦弱。
他的困惑是: 第一,非暴力沟通的对象不同,其使用的效用是否有不同。第二,非暴力沟通的场景不同,其效用是否有不同,举例:在非暴力分享会现场,所有人都能很好的展开沟通,因为大家都同频共振都有非暴力沟通的心得。但是生活各种场景并没有这么理想化,在实用对象上常常大打折扣。
他举的例子和提出的困惑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引发了群里伙伴们的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这些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运用非暴力沟通中受到挫折,继而对非暴的实践产生质疑。的确,非暴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几十年的从父母辈从他人那儿学来的沟通模式,感觉用非暴的模式说话有些怪有些不自然,这其实都很正常,人新换个环境换个工作都会有不适应的阶段呢,因为跳出舒适圈需要勇气,需要接受,需要改变。所以运用非暴沟通也是一样,需要认真学习理论并在生活中去刻意实践运用,而不是一碰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和质疑,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劳永逸,一学就会,一运用就起作用的。
回到文中这个例子上来,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当情绪一触即发时,让脑海里的另一个声音提醒一下自己,等一等,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是我的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先不急着发泄情绪,因为那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休息。那对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是为了满足自己什么需要呢?寝室里好几个室友都醒了,他们没什么事干,他放音乐,也许是为了满足娱乐,分享的需要。如果我愿意满足他的需要,我可能不会生气,如果我想满足自己休息的需要,那我就可以向他提出我的请求。
比较理论化的说法可以是:我看到你在放歌听歌(观察),也许你是想休闲娱乐一下(对方的需要),但是我还想睡一会儿,因为我比较累,想要休息一下(自己的需求),你是否可以把歌曲的声音调小一些或者带上耳塞听呢?(像对方提出请求)
比较生活化的说法是:你们醒了呀,挺开心的哦!可是我还想再睡会儿,能否再给我十分钟睡睡?(开玩笑似的说)
例子中的朋友他本身处在情绪中,而且有评判心在,认为自己对,对方错,对方不应该在午睡时间还没到的情况下,大声放歌,因此在这种情绪和观点中,他是带着指责的态度来和对方交流的,这样就导致最后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激化寝室同学间矛盾。非暴并非是委屈自己,迁就他人,而是通过运用同理心的方式(想起心理老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你这么做,一定有你很好的理由。这句话感觉就是运用同理心啊) 用找出需求的方式,用真诚的态度来和他人交流,这样反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然而,能修炼到这一步,也绝非一朝一夕,所以不要遇到挫折就开始自我怀疑,不是非暴没效果,而是我们的修炼还不够。
同志们,我们都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