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酷爱小说,喜欢小说里面蜿蜒曲折的精彩情节,喜欢小说里错综复杂的人物构造,应时应情的场景设定以及丰富的情感流露。有时候甚至感觉畅读一本小说,甚至比看电影电视剧更加过瘾。
我觉得自己看了那么多的小说,也可以自己写啊!即便不是五十万,哪怕有十万也是自己的成就。
于是我开始写自己钟爱的爱情小说。可是我写出来的怎么看着都没有别人写的那么好。首先语言太平淡,情节太单调,场景和人物刻画简直就无从下笔。
我开始自我反思。我看过的爱情小说不说多如牛毛,至少读过经典,网络排行榜前几名的以及电视剧热播的小说原著都看过呀,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就是构思不出情节,写不出细节昵?
你有没有如下的情况发生:
明明看过实用技巧书籍,可是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原来书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明明很喜欢一本书,却说不出这本书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影响?
明明看过无数的小说,自己创作小说的时候硬是憋不出多少字出来?
我们是不是都是一样,书看过就翻篇。看书最大的成果就是数字的累计,却没有丝毫分量。
这几天我阅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书里指出如何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财富的方法就是记录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奥野宣之,他独创的信息管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这本书的装帧很简约,封面是白色底板,上面只有一本书的图样,以及书名和作者。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先详细介绍了读书四大方法。
如何选书 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在日常生活中罗列出书单,挑选出最想读的书)
如何购书 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可以先看电子书,辨别实用价值,然后再选择购买)
如何读书 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写读书笔记—-思考—-回看笔记——再思考)
如何活用 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参照笔记—-吸取精华—-合理运用)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在读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通过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只需三步:
第一步:确定需要摘抄的内容
一本书少说也有十几万子,摘抄哪些内容呢?
书中指出我们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觉得比较重要的就先将该页的上面书角这折页。通读结束后再着重读第一次折页的所有页面,如果觉得该页确实能够对你有用,便将该页的下面书角折页。第三次就只读上下都折页的页面,并且找出最令我们心动的句子或者这个段落的关键字句。
以前我也做过笔记,可就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原因就是觉得现在都用手机电脑,谁还去那么费劲地摘炒?再加上现在都是电子办公,很少写字,偶尔手抄确实感觉很累。
现在按照这样的流程筛选下来我们已经反复阅读了四次之多,既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又提炼出这本书的精华,摘抄起来就毫不费力。
第二步:记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我们确定摘抄的内容,还有我们对这个观点的想法和心得。这也是我们与原作者思想碰撞出的灵感火花。
比如我写小说的时候的细节描写总是差强人意。当我读到一处景色描述时会发现作者描写顺序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这样让读者有即视感;再加上对物体本身进行语言渲染,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就这段景色我可以自己想到的和作者写出来的去做比较,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欠缺,同时对第一步摘抄下来的段落反复诵读,下次有同样的细节描述时我就多一份自己的素材。
第三步:重读笔记加深印象,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人的大脑储存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时代明明知道那个字的写法或者那个方程式的运用,老师还要给我们布置作业。就是让我反复去熟记,反复去练习,才能真正把这些东西放在脑子里。月考、期中考、学期终考,每一次都是为了检查我们学习的成果。而现在的我们每一次真正要用的时候就是检查我们读书笔记以及是否深刻理解笔记内容的时刻,也是检验我们读书的成果。
我们读完书,没做笔记等于没读;我们做了笔记,没有去重复阅读导致自己遗忘就等于没记。那之前做的那么多工作就等于功亏于溃。
我们可以自己设定一个重读读书笔记的时间段,比如三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只有反复的重读,才能吸收;而且每次重读我们应该都有不同的感想。就细节描写而言,也许在重读后的某一次我会发现自己现在比原作者的描写更加形象;比如实用性书籍,你也许会发现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该项任务。
重读笔记就是不断记忆、不断思考的过程,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通过选书--读书--筛选精髓---记录笔记--反复诵读---活用,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火花交相辉映,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创思维才是最有效的阅读。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