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昨日夜读,了解了古代教育的宗旨在于“知”,而人锻炼修养的第一方法是知止,通过止的作用达到知的状态。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凸显一个人成功与学识的地方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与个性。那么是不是我们有了知的状态就成功了?是否具有了知的状态就具备了经验,判断力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其实知与止是相互互动的,止的状态决定了知的境界,只不过有时候先知而后止,有时候先止而后知,比如:在止的延伸上,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己一生要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做,那么这样的人在知的层面上才能够处事不惊,处事无悔,这就是先止而后知了。如果从知止角度看教育,那何为教育,教育应该是一个从止到知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注重止内的修养,也注重止外的延伸,止内的修养在于心性,而止外的延伸在于目的,在于途径,在于价值,在于贡献,所以内止止心,外止止事,教育就是应该能够让我们清楚止心的过程,能够明白止事为何事。今日看伙伴们在朋友圈所提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来往于枷锁之中的缘由在于没有通过止心的作用来为自己了却枷锁的沉重,因此在知的层面只记得最初的自由,而忘却了止事的目的,也就有了感慨。
从这次的阅读思考,确实思考有时候会有很大的瓶颈,或者有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就像此次一样,随着哲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渐渐的不明白很多东西,并且阐述不准确,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读的不深入,但这也有可能是一种教育常态或者思想常态。因为知本身就是从模糊到不模糊,而止是从不清楚到清楚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朦朦胧胧。然朦朦胧胧却可以增加我们的思考能力,可以增加我们的个人意识,这样的朦朦胧胧何尝又不是一种美呢?【夜读文章】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