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天生躁动,很难坐住。记得整个小学,唯一完整看完的一本课外书,叫《洋葱头历险记》。那是经过多少磕磕绊绊和反复心理与思想斗争,时刻惦记、倒数着页数,憋着,劝着,耗尽全部性子看完的第一本书。内心的折磨与不安极度凸显在每次想要拿书翻阅的念头间,让人不知所措,慌乱,难以平静。
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下意识的反应也仅仅是无所事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我已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中。丝毫没有什么要看本书,听首歌的念想和欲望。用现在话说,好听点讲,叫放空自己。
所以,一路走来,除了课本上教的,没什么其他本事。
时间来到初中,稍有改观,蹦达出点想法,开始买杂志看了。
最初是《读者》,每期必买,煞有介事,先看笑话,再看短文章,尔后有选择的看中篇文章,至于长点的,仅浏览题目。后来参杂着买点《萌芽》,看着过瘾,不过一如既往有选择的看,长篇果断放弃。
那时候语文老师还推荐了中学生必读经典的一系列名家作品。当周周末,便和我爸去书店买了一套,沉甸甸带着满足回去了。进屋挨个翻了遍,决定先看《唐•吉柯德》,毕竟之前有看过的动画片垫底,印象不错,饶有那么点儿兴致。结果几个月也没看到100页,无声无息的放弃了。后来从哪听了钱钟书的大名,于是在那堆书里翻出《围城》,这次还行,看了一多半。不了了之。
那些日子实话实说很火,还买了崔永元的《不过如此》,挺逗,勾着我慢慢读完了。
除此之外,当时还常买《体坛周报》和《足球周刊》。这俩发挥不错,次次几乎一篇不少的看完,可见当年的足球热情。
再说高中,比较简单。高三后期不听课,看了阵当时广为流行的韩寒和郭敬明的青春文学。至于其他,也就偶尔买个《足球周刊》。
所以,平庸的我,大学只能去个比较垃圾的学校。
当时不以为然,不过后悔没用功读书学习,打算弥补一下,于是往图书馆跑的勤了。仍不忘初心,头一年半埋首报纸杂志。一本书没借过。接下来半年应该借了不到5本,很惭愧,一本没看完,如今一个名字都不记得……
往后的实习和工作头几年,一本完整的书没看过……
直到大概半年前吧,受知乎影响,重燃读书欲望,这次是认真的偶!于是调整情绪,不慌不乱,身心平静,慢慢的读完了几本。小有成就感。之后进度略有放缓,但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要看书,要多看,不再这么傻B兮兮的瞎混了,够了。
读书的好处自不用我赘述,于我,它更是一种磨练心性的方式,让我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去想像,去看看别人的故事,去领略另一番世界。希望未来的一天,我能写出自己的书。甩到朋友圈中,瞅瞅,我这样的,也能写书,哼哼~
所以,不爱读书的朋友,不管你多大,现状如何,抛开世俗,留一片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你不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