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经理这个工种近5年 ,不知不觉自己都渐不认识自己。
由INFP的性格 过渡到 INTJ的性格,虽然自己在测评中不停的摇摆,内心有两个声音在彼此打架
“
T——理性相对于情感。INTJ通常认为客观标准高于个人偏好。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通常更多地基于逻辑,而不是对人情世故的考虑。
J——判断相对于理解。INTJ倾向于计划他们的活动,并早早地作出决定。他们从可预见性得到掌控之感,在同一方面理解型的人可能看起来被限制
"
渐渐的接受了人与人的不同,更容易关注和接纳自我。
主要靠什么做出决定,由 F 变为 I
对待外界世界的方式,由 P 变为 J
清晰的感觉到处理一件事情和人沟通时内心的自我拉扯
打车为例:
每次都会谨慎的定位到自己的位置。发信息的功能彻底拯救了对无效社交恐惧的人。
如果顺利,我的打车最好的体验会是:定位位置、发自定义信息、出门上车、导航到地、最多一句“谢谢” 。
然而多时候,事实不如所愿。按照导航走错路的司机强说自己走的对,不停的反复电话沟通你到底在哪我到底在哪的,喜欢聊天却没吸引人话题的司机,不会用导航走错路的司机....
我都忍不住拿出职业病的风范,抗出用户体验的大旗,抱怨这次体验影响了本用户的心情,继而评个低星。再大点会想平台未将司机培训好的诟病,按照严苛要求还能促进社会服务业进步。
另一个此时跳出来,告诉我应该有教养,应该痛他人之痛。或许司机有什么难处,或许他并不会用导航,或许.... 我的一次差评,会让他这个月辛苦白费,或许我的一次投诉,会让他剥夺了他赚钱的资格。
第一种是典型的“T”模式,客观标准高于对人情世故的考虑。第二种刚好相反。
餐厅吃饭亦如是,对于不好的体验,之前会本着大家都不容易的角度思考。而如今,扛起用户体验的大旗,打折用户至上的口号,让餐厅对不好的服务买单。
“P”模型 到 “J”模型的转化,可能是随无所事的学生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变化的。学生时代肆意的挥霍大把的时间,目标都是被订好的。而社会人更多是要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事,能在这个社会的结构中圆滑的运转。工作近5年的人,已经习惯这种运转模式,如果在这种运转模式中如鱼得水,就会被限制的死死的,不知如何去动。
两种性格综合在一个身体内,不停摇摆,彼此竞争。我想最终他们应该可以在我的协调下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