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终于涨价了,几个月前去菜场买菜打个专车基本是6元或更低,今天发现起步价已经涨到8元,也可能是涨价有了一段时间,因为我已经有挺长时间用的是易到而不是滴滴。
大概是两个月前,我在打专车的时候突然发现滴滴的车越来越少。专车的司机也更多向我推荐易到用车。刚开始没有在意,但随着次数增多,我也开始留意易到用车,并打算尝试。不过很不顺利,因为下载了APP以后,我的手机一直收不到验证码,用网页版就可以,但网页版上充值没有优惠,所以没有使用。之后随着滴滴打车越来越难打到车,于是再次尝试易到,还是收不到验证码,给客服打电话,尝试了手机重启、APP删了重装、过24小时再重装等办法,都收不到验证码。找出闲置已久的安卓老手机,终于收到了验证码,用上了易到。这以后基本上是易到和滴滴混着用,近程哪个方便用哪个,远程一般是易到,价格明显便宜。
这两个月之内,接触过的专车司机基本都是偏爱易到,滴滴的司机端基本不开,开了也不去接单,相当多的司机说派了单也不接,直接取消,也不怕因此影响评级,因为滴滴的单子利润太低。对此现象只能理解为滴滴在获得亿级美元的融资特别是获得来自苹果的融资后已然成为大公司。这种过快的成长速度让程维、柳青或是其他公司高管不再能听得见前线的炮火,也看不到前线的硝烟。大公司的通病已然在滴滴公司出现,决策周期过长,给了易到最宝贵的几个月稳定成长期。在这几个月内,对于易到的变化,滴滴未有任何针对性的策略,让我这个旁观者很难理解,尤其是在瞬息万变和讲究市场占有率的互联网行业。考虑到将来的打车需求,我在易到100返100的充值活动到期前充了几千元进去,我相信充值更多的大有人在,包括我接触的易到司机也都会充钱进去,他们自己都觉得这样比自己开车更实惠方便。这相当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易到已牢牢锁定了这些客户。滴滴为何对此坐视不见?
对于专车这个行业来说,司机可以说是根本,盖因专车是其整合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而兴起。司机对平台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专车平台的市场占有率。
看似与需求理论相悖,然而实际就是如此,因为:
第一、专车的真正需求是多少?目前这些客单量都是用补贴堆出来的,这种用补贴挖掘出来的需求水分太大;
第二、对于乘客来说,出行不是单纯的要求低价,而是能尽快叫到车,并且得到好服务。这非常重要的两点都与司机有关。有一段时间,打开滴滴出行APP,附近几乎没有车,叫车必定加价,费率都在1.5之上。这样实质的价格上涨和打车的困难也会导致乘客直接转向其它专车平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在机场用滴滴叫了两单,都很快被司机直接取消。这样的用户体验直接导致我把滴滴从首选打车名单中删去。我们看到的是现象,但现象之下的趋势才更可怕,因为现象都是滞后的。
可能是前段时间的低价挫伤了司机的积极性,滴滴自己应该也从数据上发现了这个问题,滴滴这种补贴战略需要不断融资,所以对投资人必须要有说法,要能拿得出好看的数据,司机的减少对平台的打击是致命的,如果把价格杠杆向乘客倾斜会加剧这一趋势,所以滴滴开始涨价,把利润的杠杆向司机一方倾斜。滴滴这么做的前提是对市场占有率的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定价权,这样的涨价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但在我看来未必如此,易到前期通过预存的方式圈定了大量用户,在充值的费用用光之前,易到是首选,而滴滴只能是备选。
当然,易到的这种典型的柔道战略的打法,滴滴也确实难破,滴滴没有预充费用的模式,如果同时展开对乘客的补贴大战,在滴滴和快的合并后,滴滴的用户量剧增,以滴滴如今的用户体量产生的补贴数额,即使是获得了苹果的投资,滴滴也消耗不起。所以,公司做大后,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步步惊心。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这种专车模式的盈利方式到底在哪里?出租车模式肯定不可行,只能从庞大的用户基数进行精准营销上想办法,但是滴滴准备好了吗?
滴滴,到底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