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
暑期档对于“上班族”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就我本人而言,最近的确也没什么强烈的观影意愿。而今天上午,手机里自动弹出的一则提示消息,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消息中赫然写到,“哪吒票房破15亿!” 出于好事者的心态,我下意识点开阅读。诚然,《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第8天,中国内地累计综合票房突破15亿,刷新了由《疯狂动物城》保持的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同时也成了IMAX在中国票房最高的动画影片。目前,它还在不断刷新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各项历史纪录。
就这样,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每天早上听的英文广播里,开始不约而同地频繁谈起“animation”这个词。这部名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国产动画片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的观影清单,还是迫不及待想去看的那种。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成年之后,在电影院里鲜少主动触及动画片的人来说,像极了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周五下班,回家不算晚,果断买了晚上10点半的一场。如我所料,全场爆满。
电影时长110分钟,长度刚刚好,不会太潦草,也不会太厌倦。
散场回家之后,已是深夜。翻看了一些关于影片的基础数据,显示截至3日零点,豆瓣评分保持在8.6分,好于 89%的动画片和97%的喜剧片,用“叫好又叫座”来形容这部国漫并不为过。
看完电影之后,想叨叨的点的确很多。积攒了一些琐碎的支离,写下这篇更像“流水账”的影评,其一是为追赶一波电影带来的热度,其二也是为了打发这充斥了思绪的夏夜......
这部电影取材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主人公是被多次演绎、以各种形式搬上过荧屏的“少年英雄”小哪吒。此时,BGM不禁在脑海中穿堂而过。没错,是他,就是他!
故事开头,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这样的剧情设定似乎是对二者的命运开了一个戏谑的玩笑,所有冲突和矛盾都自此而起、因此而生。
在我看来,影片创作者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重新构架,衍生出了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认知,也使故事主题走入了一个更深远、更端凝的思考维度,赋予其凛冽的况味。
01
这个故事,关乎于命运选择,关乎于成长教育,更关乎于在这个“三人成虎”的纷繁世界究竟该如何自持......
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围绕着命运与选择展开,外部环境中的诸多“不怀好意”也都应运而生。
在前半部分的叙事中,哪吒和敖丙这两个人物的命运显得相对被动,可以说他们没得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生性顽劣,同样都会被世人冠以“标签”,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加深这个印记。
显然,这样做有失公允,甚至会给那些被命运裹挟的个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一点,在剧中突出表现在主人公哪吒身上。
一个被冠以“魔丸”转世的幼童,在乾坤圈的压制下,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杀伤力。相反,在他初涉人世时,内心是纯良且温暖的。而就是因为老百姓们的非议与排斥,将他内心的戾气渐渐激活,进而产生了对世间所有的厌恶与叛逆。所以说,环境中充斥着的诟病与偏见才是使个体“魔”化的根源所在。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提出过“性善论”与“性恶论”,这两种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存在着激烈的交锋。可如今看来,与其争论这个你无法掌控的“先天”话题,不如深究一下”后天“环境中群体的态度,究竟如何使人肆意生长为千奇百态的模样。
我曾经读过一本解析大众心理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其中有一章节讲的就是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书中提到,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他们就像是一面奇妙的哈哈镜,众目睽睽之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
这样看来,与天生”魔丸转世“这种说法相比,哪吒在成长过程中性情的骤变似乎就有了一种更加科学的解释。然而不仅是他,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生活在群体之中,当你发现自己有可能被流言重伤之时,我希望所有个体都能有理智对抗的勇气,秉持内心所固守的信仰,步履铿锵地走下去。我也坚信,当一桩桩成长道路上的”悲剧”悉数淘尽,那些众口铄金的言论就都将成为白云苍狗间的笑话。
02
客观角度上,再多的溢美之词对于受众来讲都是空泛的,只有着眼于呈现、深耕于细节,才是一部“匠心之作”该具备的气质与风骨。
看了一些报道,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前后用了1400多个特效镜头,每一场打戏都非常硬核,人物的表情也相当到位,被称为目前中国最强的3D动画电影。
而相比于这些技术层面的突破而言,我的确更欣赏它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深远意蕴,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铺陈与传播打开了一条更加“曲径通幽”的道路,更将“哪吒”这个人物形象以及相关的神话故事,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内核。
电影当中,对于传统艺术的吸纳与融合比比皆是。对故事情节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那幅《山河社稷图》就取材于《封神演义》中的真实描写,“思山即山,思水即水,想前即前,想后即后”。太乙真人手中的《山河社稷图》是一幅神奇的山水画,与另一神话故事”神笔马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其中荷叶、莲花、雪山、瀑布这些意象的灵感,则都是来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
类似于这种将中国传统艺术巧妙糅合进故事情节之中的设计并不是个例。其中,两个看管哪吒、戴着金色面具的青色结界兽也相对引人注目且颇具喜感。有网友发出疑问,“这不就是三星堆博物馆里面的青铜人吗?”没错,结界兽的设计确实参考了德阳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三星堆元素始于殷商时期,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悠远的历史感。
在不改变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更加专注于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多元的艺术语言催生出浓烈的情感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输出,让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意蕴在某一时间节点集中迸发。我想,这也许才是国产动画电影在今天得以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
03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成绩不俗的国产动画电影,不免会被观众捧上“国漫之光”的神坛。而纵观整部电影,理性地说的确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还留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作为一部喜剧动画,在笑料的编排上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略显低俗的梗。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创作者将一个中国人烂熟于心的神话故事赋予了崭新的现实意义及思辨价值,在这一点上,它无疑是成功的。
主人公哪吒的所有选择与抗争诠释了什么叫“不认命”,这一人物形象也突破性地树立了一个符合当下东方特质的“超级英雄”。提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将东方和西方动画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做一下对比。
在西方,无论是漫威还是DC,他们所创造出的可以拯救世界的力量总是有赖于第三方个体。诸如美国队长、钢铁侠等一系列形象的构建,都是依附于个人主义而存在的,而且他们对自身的潜能开始大多是一无所知的,需要外界感召和现实困境来不断确认。
而在哪吒这个人物形象身上,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一种强大的自信力,他所有的抉择与牺牲也都能归结于集体主义的大局观。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稳坐国产电影票房之最的电影《战狼2》里,我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对自身强烈的价值认同。
综上,鄙认为东方动画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已经开始从盲目的英雄崇拜,转向强烈的自我认同,以行动去昭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样一方面契合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并且也与自古以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核相吻;另一方面来讲,也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了个体对命运的不屈从、不妥协。就像主题曲《哪吒》中所唱到的那样,“是非黑白不需要你讲,我要燃烧所有生命赐予的力量”。
不认命,是哪吒的命,也是华夏大地上千千万万热血英雄的命。
04
起初看到哪吒这个人物形象,说实话是有些不解的,毕竟他与之前所有版本中明眸皓齿、机智骁勇的诠释相去甚远。而随着对剧情的深入理解,我慢慢发觉眼前这个画着浓重烟熏、牙齿参差不齐、说话气焰嚣张的哪吒,像极了某个阶段自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自己,也影射了诸多不屑与“规矩”为伍的个体。
在影片的最高潮处,哪吒将乾坤圈变成手环,愤然与敖丙力战,扛鼎重负之时,用尽全身气力吼出那句全片最燃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大家对这句“高能”语录,似乎并不太陌生,它出自于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原文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句话之所以能勾起观众们的千头万绪,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唤起了曾几何时胸臆中那些来回拉扯的执念。
俗话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可能创作者也希望通过哪吒的这一句怒吼提醒大家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所追求的一切还存在哪怕一丝热血,那么请不要屈从于命运,更不要让它有一天变得麻木不仁、冰凉不堪。
05
影片临近结尾处,灵珠与魔丸合而为一,这或许意味着一种和解,更意味着对禁锢于成规的救赎。
这一刻,我们不禁忖度,神与魔是否真的殊途,善与又是否真有界限。
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希望自己以及更多人能够通过这个故事,尝试找回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散落在不同角落的执念与赤诚。哪怕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在电影落幕之前,至少还能留下一点桀骜的神情......
言不尽意。
以上。
在告别后坚强,受伤也绝不投降。背影会解释我所有的去向,今后我与自己流浪。
——片尾曲《今后我与自己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