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起煎饼果子,立马联想到的画面就是一个路边简陋三轮车搭起来的摊位,一群学生或是打工白领围着,眼急巴巴的等着摊主做成后,递到手里热乎乎的食物画面。这个煎饼果子,一般当作是他们饱腹的一顿饭,如果再搭配一杯奶茶,那简直是完美。这些都是学生党,上班打工族、屌丝们所喜爱的民间美食。
大众的煎饼果子,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它极具平民色彩,一张煎饼,一个鸡蛋,几许大葱丝,刷上甜面酱,再添点用面油炸的薄薄的酥皮。
近日,我吃到一种标新立异的煎饼果子。
麻辣小龙虾吓味的煎饼果子。
小龙虾在近几年特别火,已然成为了很多投资人关注的大风口。把小龙虾烧制好,剥皮,把调制好的面糊倒到平锅上,迅速用小竹耙子刮拨成圆形,再打上颗鸡蛋,抹上香酱,不断的正逆时针交替刮拨,使饼皮越刮越大而薄,再撒上很多芝麻、香葱、榨菜丁、香菜等增味。最后把小龙虾裹到饼中心,薄薄的的饼皮如同包信封纸般的折叠,分三四下整整齐齐折叠好。金黄的饼皮,软脆韧度刚刚好,红白相间的小龙虾也麻辣鲜嫩,搭配起来咬一口,我和爱人相互对视并点头,嘴里哼出“嗯!”,这是我俩默契的超出意料之外的赞扬表达。
这煎饼果子还用设计别致的包装纸袋装好,还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当然了,算上安全油品和食材等溢价,价格也比普通的煎饼果子“高大上”很多,一个饼子卖30多!
二
像煎饼果子这么一种平日里不起眼的食物,也是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它起源于北方。河南曾经出土一件六千年前的陶器,当是烙饼用的。此外,山东曾出土过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盘形鼎,钵形鼎,都是烙饼用的。
明代,在《宋氏养生部》"薄饼”条云:”用面,渐入水,旋调,调韧。热锅少油,浇面为薄饼。用熟腌肥猪肉、肥鸡鸭肉切条脍及青蒜、白萝卜、胡萝卜、酱瓜姜茄切条,同卷之。”这种制法已与如今做法几乎无差别。
清代,关于煎饼的记述多,价值最高的当推蒲松龄的《煎饼赋》,"煎饼之制,何代斯兴?叟含米豆,磨如胶。扒须两歧之势,璈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在当时,山东的煎饼制作已规模化了。
除山东外,北京、天津等地的制作也很好。如《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收录有清末北京地区的“烙煎饼图”,其说明“其人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汁,放在盆内,用勺盛至铛上,用小竹耙拨的既薄,烙法既快,名曰煎饼”。
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煎饼还与节日挂上了钩。首先是“人日”食用煎饼。 《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
其次,是“天穿节”。宋以前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言女蜗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顶上,名曰补天穿,如今这个习俗早已废。女蜗既然造人,在人日追念她是顺理成章的事,又因女蜗补过天,所以在人日食煎饼变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纪念她的补天,另一方面纪念她的造人。这正是古代天地起源、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在饮食风俗上的反应,是值得研究饮食文化史的学者重视的。
四
现在不免对于古代的这些“天穿节”这类的传统习俗节日流失感到遗憾,类似的有山西这边的寒食节,也不再被人们记起。
所有的事物都在创新,如今的煎饼果子,能创新出麻辣小龙虾味、烤鳗鱼味、咖喱牛肉味等,如同月饼创新出冰皮等中西合璧的惊艳味蕾效果。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而且还能形成矩阵规模,连锁店一家家的开。如做肉夹馍品牌的“西少爷”,短期内迅速融资上市,于近日成功获得1150万美元的融资资金,下一阶段,目标直指全球一万家门店。创始人孟兵也在短短几年从一个县城出来的普通青年成功逆袭。
这标新立异的煎饼果子,估计很快也会大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