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
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行为会形成习惯;90天重复一个行为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家庭教育应当特别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也是一个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01
不合理的干预会助长坏习惯的养成
孩子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还在每个家长。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不是家长做的太少,而是太多。不合理的干预会“助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
催促、提醒、监督——导致孩子拖延的隐形杀手
“快点起床啦!”
“你这样穿不对,应该是这样。”
“快点吃完饭写作业!”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许经常和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磨蹭拖拉,家长很焦急,害怕孩子迟到、吃不饱、写不完作业。这些情绪都很正常,但是家长忽略了一点:那些事是谁的?
其实吃饭、睡觉、穿衣服这些事情都是孩子自己的,父母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越早建立越好,并且遵循温柔而坚定的原则。“不吃饭可以,我们下次吃饭的时间是6点钟,期间不给孩子提供食物。”因为孩子不吃饭就会饿,不起床就会迟到、不写作业就可能挨批评。让孩子尝到自然后果,明白那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爸妈的事情。
替他做决定——导致孩子不懂自主和自我负责的隐形杀手
“妈妈,我想把行李放楼上去”
“不用,就放楼下”
“爸爸,我想报考XX专业”
“坚决不可以,读那个专业有什么用”
没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其实是物化了孩子。你是我生的,你得听我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这么说、这么做......长久以后,孩子可能事事都来问父母,我需要怎么做,因为失去了自主的能力。也可能激发孩子和父母强烈的矛盾,你根本不尊重我。家长要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教而是引导,去问孩子,去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
把你应该......换成你想.....“宝贝,你是怎么想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能带给孩子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批评、指责、对比、羞辱——导致孩子自卑和自负的隐形杀手
"你看你,又做错了吧。”
“怎么学不会呢,你看看他学得多快呀!”
“你真是笨死了!”
如果不断地向孩子传递这种负面的话语和情绪,孩子慢慢就会失去信心、变得自卑。不论是批评、指责、对比、羞辱,这些话都可能让孩子相信。他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糟糕,同时也会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去做事情。变得讨好或者具有攻击性,而这样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力量的。
02
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有句话说得很好:“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而孩子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是受父母影响。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做到以下这三点。
赋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到,内心是有力量的。很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存在感、参与感。在孩子做完家务后,父母适时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开心:“因为你帮忙洗了碗,妈妈感觉到很幸福。”孩子内心的力量很多时候来自于父母的允许、鼓励和大量的肢体接触。
引导:去问去听占90%,说只占10%。第一、学会向孩子问问题,用好的问题来让选择变成他的,而不是压力。“宝贝,你想看10分钟还是15分钟?”而不是“宝贝,我们看10分钟就好了”。第二、耐心倾听孩子说出来的话以及背后的需求。前两步占了90%的比重,而说只占10%,前面铺垫做好了,后面自然水到渠成。
训练: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如果当孩子想要尝试的时候被压抑,孩子会换其他方式去反抗。用训练的方式,在你的认知范围(对身边的危险有一个评估)内让他尝试,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去试错,让孩子在体验中学,而不是在恐惧当中学,让孩子尝试并承担自然后果。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有些是好的,有些也是不好的。作为家长就要时刻约束自身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去影响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好的习惯。以身作则地执行到位,不断夯实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