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过,就开始盼着农历新年了。小时候,盼着春节是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赶上“解禁”还可以放炮。然后到了某个时候,盼着春节是因为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现在盼着春节,可能只是因为有个长假,至于吃到什么、穿上什么、看见什么,似乎都不重要了。
过年的习俗,什么都不重要了。小年也不用给家里做大扫除,有个扫地机器人随时待命。年前也不必去市场采购大鱼大肉,鱼肉海鲜也不过是家常便饭。至于贴春联、福到家,实在多此一举。“春晚”一年不如一年。放炮?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北京还放炮?良知何在啊?
不仅仅是春节,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变得不再重要。做饭也变得不重要了,随手点个外卖就好;见面也不重要了,微信聊聊就好。很多人会辩驳说,重要的是内容,不是形式。重要是吃什么,不是怎么吃;重要的是聊什么,不一定面对面地聊。然而,在一个架空形式、只追求内容的世界里,我们生活的乐趣又在哪里?
一个多礼拜的圣诞假期结束,新年的第二天,公司同事陆续开始上班。德国同事的习惯是纷纷握手问好,祝新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云云。我没有正儿八经在中国公司工作过,不知道中国的氛围是否也如此。同样的祝福语说上百八十遍,能不能走点心,是否太流于形式?
德国人说,这是习惯,或者是习俗。很多人觉得西方人开放,东方人保守,然而在革故鼎新这方面,我们中国人是最开放的。就像改朝换代,一切旧的仪式都要彻底革除,才能把崭新的东西迎进门。然而,是否旧的就是过时的,是落后的,是值得抛弃的?可能很多东西是的,但关于旧的传统与仪式,可能未必。
若从功利角度讲,很多传统与仪式涉及内容更少、形式更多。若祛除一点功利,所谓的“形式”就是生活的乐趣。做同样的事情,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吃同样的东西,趴在床上看着《摩登家庭》吃,或是西服革履在五星级酒店吃,抑或除夕之夜家人围坐一起吃,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抛弃一切形式,吃饭这个事情确实会变得简单,但同时也变得乏味,失掉了本来的乐趣。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对于不少一线城市的中产来说,除了北上广的房子买不来、车牌抢不到,其他的物质享受并不难。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控诉生活的无聊,原因并不都是物质匮乏,只是生活失去了其本来的样子。各种青春文学与社会名流矫揉造作地呼喊“热爱生活”,而真正热爱的不过是爱玛仕和保时捷。如果你也厌倦了买买买的死循环,不如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坚持应有的传统和仪式,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对生活认真一点,也对自己认真一点。
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点一根蜡烛,不为与众不同,只是不想让生活那么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