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爱情2
2005年,我和他认识,处了两年以后,准备结婚了。没有彩礼,没有车子,没有房子,我们走在一起了。
仪式很简单,2006年的国庆节我老爸来了一趟上海,见了他一面,觉得还不错。当年年底,我们俩一起先回了我的老家,在我的老家摆了几桌酒菜,亲戚朋友们在一起吃了个饭就算结婚了。在我们家住了几天之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前,我们一起回了巢湖。
从我的老家河南去安徽巢湖的那一天,出门的时候是阴天,大早上起来赶车,母亲给我带了两床大棉被,一路上甚是不方便。到了项城,搭上去合肥的车子刚走了一段路,有人发现车厢里冒烟,车厢起火了,吓了我们一大跳,停车检查才发现不知道是谁家带的烧着了,好像里面就有被褥之类的。有惊无险,我们的东西安然无恙。
出门的时候阴天,下午,外面飘雪了,好像进入安徽界面就下雪了,我们在合肥换车的时候拖着行李相当地不方便,一路上都在抱怨母亲带的两床厚被子。
终于坐上了去巢湖的车子,到了巢湖,雪纷纷扬扬,路面也是湿滑的。下了车,先拖着行李找码头,要把行李先放在船上去。下午去他家的船有两班,下午三点的船马上就要开船了,我们把行李放上去,开船的说了一些什么话,大概的意思是只放行李,人不坐船上,他收不到船费,不高兴。船费是一块五毛钱或者两块钱。他有些生气,又费力把行李从这个船上拖下来,放到下一班船上去。真傻!为什么当时不先付了船费呢?也许是惯性吧,乡下的习惯,没有托运东西还要付费的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多年后想起这个细节,觉得当时做事太呆板了。那个开船的人还是他们同一个村子里的,当时我觉得此地的人怎么如此薄情?反正在我的家乡遇到这样的事情,断然没有这么处理的。看到别人家外乡来人,邻居们都会相互帮忙,何况是逢上喜事,更没有不帮忙的道理?帮忙带几件行李,大家不会轻易推辞的。
我们坐了下一班船,开船的时间还没有到,我们在巢湖街上转了一会儿,给他的家人买了一些东西,记不清都是些什么了,大约都是吃的。
飘着大雪的巢湖,街上行人不少,临近年关,家家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吧。临街的几家铺子,店铺的老板外面都套着长围裙,像在厨房忙活的女人穿着的一样,还都是深蓝色的。店铺里好大的袋子,装满了各色的瓜子,我听见他问瓜子的价格,第一次知道瓜子不叫瓜子,叫“阿老葵”。
第一次坐船,水面很宽,波澜壮阔。雪停了,我们站在船头看天空乌云翻滚,隐隐地有几分担心:水离得那么近,不危险吗?
船 靠了岸,那些坐船的人就在颠簸中上了岸,负重走弯曲的路,似乎走得很稳。特别是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谈笑风生,挑着东西走那弯弯曲曲的小路,稳稳当当的,似乎一点儿不累。我不行,空着手爬到岸上,再一步一步走到河堤上还心有余悸。
第一次去他家,明白了他为什么在婚事上不挑剔:真穷呀!因为没有电话,也没有提前给家里人联系,我们到家的时候,他的父母才知道他回来了,还带着一个人回来了。他的父亲拿着扁担去船上挑我们的行李,竟然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谁现在还穿带补丁的衣服呢?我后来再也没见过了。
我打量了一下他的家:进门是三间小屋黑乎乎的,旁边还有三间新盖高点的瓦房。三间瓦房是当年新盖的,屋里还是空的,没有什么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