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意识到耳畔喧哗的鸟鸣声时,它一定在我的意识之外存在很久了。此起彼伏,如此稠,如此密,仿佛同时有几十只鸟在问话,又有几十只鸟在作答。
鸟的嘴和喉咙构造一定非常精巧。这一刻促急,下一刻婉转,这一声零碎,下一声又悠扬。无论疾徐抑扬,音调都灵动明晰,有一声是一声。不似人,堆在一起讲话,七嘴八舌,嗡嗡咔咔,像浑浊的海浪排山倒海的压过来,劈头盖脸,潮湿黏腻,让人抱着脑袋不是,捂着耳朵不是。
立在山间院落的一角,我静静的分辨着鸟的声音,试图听懂些什么。但很快我开始怀疑这场盛大的议会根本是个幌子。东北角的黄杨树上清亮的响起一阵絮语,这边“嚓,嚓”的冒出两声不甚动听的回应,寥落寡淡的就如同回应者落脚的这棵初冬的柿树上的叶片。院外的红色榉树上穿插响起念诵诗歌般的吟哦声。如此往复,分辨出的声音越来越多,音调也愈发激越,一片巴掌大的叶丛里,如泉眼般汩汩地流淌着好几种声音。
自此,我渐渐明白过来,这片偌大的山林里,都是演说者。
鸟和人不一样。人说话需要有人听,有人附和。鸟不需要,它们的表达是纯粹的表达,喧闹是真实的喧闹,没有意图。所谓的回应,不过是我这个外来者用人的主观思维来解读它们的这种日常演说。
它们没有观众,它们从来也不需要观众。只是这个初冬的午后,有一个人无意间靠近了它们的领地,听到了它们。这个人张着笨拙的嘴,半天插不上一句,偶尔发出点沙哑的声音,也立刻掩埋在了清越的喧哗里。人只好闭上了嘴,立在那里又不愿离去,此后便彻底服气地沦为了一个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