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到自己的短板之后,以前我一般会开始在行为上修正自己,然后再根据行为的反馈微调自己下接下来的行动。这倒是比一开始什么都不做光发呆要好上许多,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自己在成效方面会感到吃力。自己倒是想不明白哪里有问题,但是多少会觉得应该不是现在这样的,因此想找一个专业人士帮忙梳理一下。
其实一开始决定做咨询的时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想解决一下我怎么投出去的简历一直石沉大海,看到公司的招聘信息觉得自己至少是可以带面试的,结果哪怕是非常符合条件的也接不到面试邀请。但是在不断被拒绝的过程中,也促使我自己思考了很多的问题,自己对工作的设想、职业的规划、怎么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等等。甚至,也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之前在社交上面的过于封闭。想了非常多的东西,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设想,但是最终都没能解决那个终极难题:将来的路要怎么走?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反省中,倒是挨到了和老师见面的日子。不得不说,聊天的过程非常愉快,倒不是说这一次聊下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而是这一番深入探讨的内容,我自己如果梳理好的话,完全是可以做好接下来3-5年的。哪怕是在见面前的那天晚上,我想的都是该向老师咨询什么问题、寻求哪些帮助,但是在赶去见面地点的路上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在目前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问题:个人品牌的建立,后来想想,我目前所做的一次挣扎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的吧。
当然整个咨询过程中,也让我发现了自己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自己目标的描述非常空泛,无法识别充分必要条件。
第一个问题是近几年在所谓的“成功学”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设想一下自己10之后是什么样子。这个方法论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自己10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找到中间差别和可进步的部分,主要就可以慢慢朝目标靠近了。我自己有尝试过,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我自己造操作过程中总是会混淆“想要”和“能不能”两个概念,再者我自己想的都比较空泛,压根就没有可量化的具体操作。如果我有一个期望,以前我大概就是常规甚至死板的去找一条路,然后这样一直走下去。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就是,这条路常常会越走越窄,以至于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异常艰难。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给这个期望设置了几个条件?我自己最关心的条件是什么?除了最关注的那一条,还有那些其他我看中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式方法代替?多设置的那些条件会不会反过来成为我的障碍,最终制约我的成长?
2、很多方法论印在脑子里面,但是不会运用。
这次的咨询过程我能够全程跟上老师的节奏,除了是我自己的思维能力有提升之外,还得益于我之前看过的一些方法论。我之前一直觉得,“看过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点在于没有去践行,要是有效地践行了,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其实不是。践行的前提除了你知道之外,还要能够有效地理解。知道甚至是能够背诵都是无用的,我并没有将那些理论真正充分地进行利用,因此也没有收获自己所期望的成长。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我知道“想要”和“需要”的却别,我也知道要仔细甄别,然而我自己却不能完成它。这些方法论于我尚只是知识点,没有成为工具,这中间差的其实还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大概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做,但是我还是做不来”吧。
3、与人交流很有必要
我自称“网瘾少女”,一般出门除了跑步、就是必要的购物需求,虽说是爱旅游,但也一般是一人行。不过,在近期的找工作过程中我认真地反省了目前的生活状态,然后深刻认识到:不可以这样宅下去了!资源、人脉这些都是看得到的、社交能够带来的好处,但还有不少是看不到的:带给自己思维上的启发和无形的鞭策作用。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预测到,某一个人在某个时候的一句话就能启发我们,或者我们无形之中就给别人带去了帮助。或者哪怕是最基础的交流,也能让彼此感到愉悦。每个人都可以是榜样。
这是我在近期的一个咨询之后的想法,老师最后也给出了很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全部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