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以前看过罗永浩“不要把消费者当傻X !”的这段视频:
星巴克的杯子到底是中杯还是小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这在当时成功地制造了一个话题热点。
在引流这个领域:只有热点事件才会给你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流量。
无论是评论区的引流,还是自制话题炒作的软文,统统带来巨大的流量。
为啥有流量?因为俺们有大量的吃瓜群众,咱就图个热闹不是!
而热点来自于有争议的话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量互动,那么如何引发这些话题和互动呢?
昨天,阿满在知乎大V波旬的回答中看到这么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先来读一下:
靠街一栋房子,人多嘛,主人就在自己墙上写了个,“不准乱涂乱画”。
甲过来也在墙上来个“谁稀罕给你画呢!” 主人生气的又写得“这只是允许我自己画”
乙也过来了“你都画我也学” 主人生气说了"不准再画了。” 丙也写到“可以,不画了。”
……于是这面墙就成为当地著名景点了。
恩,还有一句点评:"造就凤姐的不是传播,是互动。"
阿满细想了想,这个点评的意思就是,如果要有传播有互动,在互联网上有声量,这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会来事"吗?
“会来事”话虽然带了点贬义,但并不妨碍我们拿些案例出来分析分析,今天就来聊一聊。
那些引起热议的案例
相守源于信任 分离无关手机
前段时间,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就是这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条微博就是在讲媳妇查手机的事。
看看吃瓜群众是怎么评论的:
"冯小刚你心里是默认女人离了男人过得不好、女人离婚就过得不好、男人在外面玩花的主要回家就好,这是歧视吧?这是不平等吧?这是男权思想。三观不正的人怎么拍出好的电影?"
一瓶水和氮气引发的热议
如果你觉得冯小刚是名人,引起热议不难理解,那么阿满觉得你应该看看知乎上这个案例:
"如何看待xx喷雾的成分只是水和氮气,300ml卖180rmb还很受追捧这一现象?"
问题一出来,立马分成两派:
站在女生的角度: "男生毕竟不是女生本人,所以男生无法体会到热爱该喷雾的女生使用该喷雾所带来的状态提升"
站在男生的角度:"如何评价男生因为让妹子「用农夫矿泉水加喷壶」替代xx大喷,而遭许多妹子反驳的事?"
(阿满请大伙注意红色箭头标识的,这里有不可描述的意义。。)
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
恩,咪蒙又出爆款了,这次是《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
读书有用吗?读书无用吗?
如果阿满没有记错,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流行这句话了:
"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想不到时至2017,这样的观点又搬出来讨论了。
恩,只要这事有讨论,就会有互动,就会有传播。
其实,只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下面这些话题更加热了,无论是在知乎,还是自媒体平台:
如何评价《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
致咪蒙:你为什么要支持实习生休学?
我决定取关“咪蒙”,因为她支持实习生休学
和咪蒙一起支持实习生休学的,脑子里都是咋想的?
让评论引起争议有3种做法:
案例看完了,阿满来聊聊上面这些案例是怎么引起吃瓜群众热议的:
1.违反常识性,常理的结论;
实习生应该休学吗?
星巴克的最小杯型应该叫做中杯还是叫做小杯?
再来看些标题:
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偷懒
当北大的博士都去了三流的大学任教
他花7000万在河西建了个艺术澡堂
大学女教师站椅子上讲课 课堂被赞像麻辣烫
2.通过贴标签,划分群体,制造冲突
在影视娱乐领域,虎嗅文章里提到的各种鄙视链:
电视剧: 英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电影: 欧美文艺内涵煽情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商业大片>内地片
音乐:英美摇滚>欧美流行>国内地下先锋音乐>日韩港台流行>内地网络歌曲
动漫:欧美动漫>日漫>内地动漫>港台动漫
在以上任何一个领域里,相对于上游或者下游发难,完全可以引起一片口水战。
在地域鄙视链里,城乡鄙视:
比方说2016年春节爆红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后被证实为从头到尾都是虚假新闻。
在IT互联网领域: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间:BAT>老牌互联网公司>新三板>AB轮融资>天使轮>零融资
互联网公司内部:技术>市场>产品>运营>编辑
搜索引擎:谷歌>百度>bing、搜狗、搜搜、360 搜索>即刻(人民)
再看看些标题:
湖南湖北谁最强??...
2017北京文科状元家庭殷实父母都是外交官 称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
28岁单身姑娘想买房却遭父母反对 网友都炸了
3.满足群体YY
典型场景:屌丝逆袭白富美,“当年你对我不理不睬,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类话题,常常引起吃瓜群众很强的代入感。
来看几个标题:
“学渣”5年来白天下矿井夜间读书考上研究生; (YY:学渣逆袭)
河南农村小伙娶回日本市长女儿组成美满"国际家庭" (YY:扬眉吐气)
逆袭!中国造马桶盖在欧美被疯抢,我们终将走向世界(YY:扬眉吐气)
台湾新闻:大陆游客不来购物站业绩狂掉近9成!旅游业者一片哀嚎
小结,小结一下
著名营销专家李叫兽其实有个月经式热点的提法,看他搜集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vs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的,我就是喜欢钱》 vs 《在这个不要脸的世界,要脸真特么难!》
《该撕逼就撕逼,别委屈自己》 vs 《既然好人没好报,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创业一定要为了钱》 vs《为什么创业者越来越不要脸》
《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VS《不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这些热点无一例外地都匹配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条原则,即:违反常识性,常理的结论;
当然你如果有心,其他两个原则,通过贴标签,划分群体,制造冲突以及满足群体YY,会有更多的内容出现。
话说:1+1=2 会引起热议吗? 显然不会。
阿满今天就说到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