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由于前面的多次考试很差,而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最终他的这次考试,再次拿到了一个很差的成绩;一个决定减肥的人,由于多次减肥失败,于是认为自己这辈子注定是一个无法减肥的胖子,于是接下来越来越胖;一对情侣得知双方星座不相配,虽然没因此分手,但在之后的一次争吵中发现原来彼此真的不合适,于是吹了。前面星座的例子,由于他们相信了星座不匹配会对双方关系造成影响,那接下来他们肯定就会更多地关注双方的差异,随着不断关注,差异被逐渐放大,最终也由于一次吵架而终止了情侣关系。
这些人面临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最终会和自己心中的想法渐行渐近呢?而不是更接近于真正的目标呢。因为他们陷入了一个叫做自预语言的过程中,自证预言是指人们会不觉得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自证预言包括四个过程:1、持有某种想法(或正面或负面);2、表现出与想法一致的行为;3、潜意识中期待如实发生;4、强化起初想法。有两种类型:1、自我强加的预言:自我想法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2、他人强加的预言:他人的想法行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前面的学生的例子。这个学生由于之前多次失败的经历,于是持有了自己在学习方面不行的负面想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不会认真听课,考试之前也不会好好的复习;最终考试结果出来了,果然又考了一个很差的成绩;这个差成绩又再次强化了自己学习不行的想法,如果没有其他外力或者自己醒悟,这个循环很可能会持续发生。前面的减肥的例子也是这样。一个人由于之前减肥的失败,而有了自己肯定没法减肥的负面想法;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即使他真的去锻炼了,也很难坚持下去,而且更多地可能是吃得更多;最终他变得越来越胖;这个胖又再次强化心中的想法。
这两个例子中涉及到的是负面的而且是自我强加的预言的例子。当然自证语言也有着正向帮助的作用。下面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美国小学的老师都是只教一个固定的年级,并不跟班走,所以学生每学年遇到的老师都是新的。在这个小学的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雅各布森(校长)和罗森塔尔(心理学家)把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了三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学生和家长都蒙在鼓里,他们只把分组情况告诉了老师,说这是上学期测验的结果。真相是,分组完全是随机的。但是老师不知道。结果老师们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他们在教学中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学生一时之间做不好,他们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有潜力的,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这些被随机分配到天赋组的学生,非常非常幸运。实验结束后的一个测验,一年级的班级平均成绩提高了12分,而“天赋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
这里就是他人强加的正向的预言的例子。在正向的情况下,对我们自身的帮助才是有利的。
回头在看自证预言的四个步骤。想要打破负面的,那最好的当然是从最开始入手,当有了负面想法时也要及时的提醒自己注意这个问题(感谢我的元认知能力在慢慢提高),把这个想法扼杀在萌芽中。即使有了失败的经历,也要告诉自己随着时间的延续,我现在的阶段(经验、能力)相比以前那个阶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如果是正面的,那就更好了,经常给予自己鼓励,当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过于乐观盲目自信而导致不好的后果,比如由于没有判断出大环境的变化而仍然采用以前的方法而失败。更需要做得就是要经常地对自己提醒,并及时调整自己,以使自己走在一个正向的循环中,从而做个进取型人格的人,更匹配当前的环境,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从本周的希望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笑来老师说:希望是一个人相信(此处或许笃信更好,相信还不够,一定要笃信:坚定的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有了这个笃信的想法之后,就要采取和这个想法一致的行动:努力;接下来可以按照时间段来观察自己是否有进步(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他人的反馈),有了进步就会给自己一个正向的反馈,从而能让自己更为坚定心中的笃信;当然如果没有多大改变,那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调整 —— 一个很好的正向循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