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俩小外孙已是上小学高年级,学习成绩以及其他方面还算满意。在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女儿们一直在寻求、探讨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因为谁都懂“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如何高效地对懂事、优秀的孩孑进行教育呢?
今晚打开《简书》,一篇《有种爱就叫,慢养》的佳作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细读数遍,仔细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慢养”——“我只好耐着性子……我天天耐着性子…… ”甜甜对孩子深深的爱,静静地“慢养”感动了我。
回想女儿倆在教育孩子中的“急”,我与作者西瓜甜甜的教育观点产生了共鸣,被她多处“耐着性子……” 的美句所打动,同时被她具有创意的“慢养”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着灵魂,我也多想对俩女儿说: “孩子呀!好孩子的教育更需,慢慢来”。
首先,话得慢慢说,让孩儿入耳。甜甜老师教孩孑跳绳的耐性孑情节实在令人敬佩: 由不会拿绳,不协调摇绳子到只能跳一个,二个……再到能跳23个,最后孩儿能不改变姿势连续跳多个,直到能跳100多个,自始自终甜甜老师面带微笑,“两个大拇指……”的赞赏加鼓励,哇噻!了不起!好一个“慢养”的出色教育家!我实在佩服!
在好友发来的微信中也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好父母,话不多》,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告诫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是典型的“超限效应”。“你怎么又犯了?都说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却不知,很多时,以为说多了才能记住,殊不知,唠叨正是孩子记不住的原因。父母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因为好唠叨的父母,“烦”了孩儿的好记性。好的父母,话都不多,点到为止。
其次,做事稍悠着点儿,让孩儿入脑。人做事总有个思维过程,小孩子更是如此,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总得先启动大脑吧,让你的思维去慢慢驱动你的行为。教育孩孑得首先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主体的自主意识,如果总是“你该做这了……”“你还沒干哪,快点!磨叽什么!”……父母去代劳孩孑该操心的事,必将少了孩子的“自觉”,多了他的“依赖”: 有比我更急的……有替我操心的……我怕什么?这好的学习态度,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因你的“急”会被逐渐放缓。
再一点,遇事请倾听孩子的需求。现实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各种需求,要放下姿态,平等且有原则的对待孩子。孩子来到世上感恩您赐予生命,但更需父母的尊重、理解。父母在要求孩子听话时,一定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已的行为,这才是父母最高明的做法。
“作业多,快去完成!”妈妈不停地催促双眼迷糊想睡的孩子。“妈,我困……”懂事的孩子一定是累了,确实累了!这时的孩子多需要母亲心平心和的温暖关怀,此时的母亲面对孩孑既有作业压力,又犯困的身体和心理,又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就是求人们多听,少说话。”作为母亲,我们多说了那些话?又拒绝了孩儿哪些发自心底的内心需求?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最近发生在浙江一学校,最优学生刺杀最佳班主任血淋淋的事件,不正是缺少了老师与学生、孩子与家长之间最有效的情感沟通吗?!是的,好的父母,就要俯下身,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诉说自己心理的需求,更让孩孑有解释证明自已的机会。
最后,耐心、等待孩子的种种明白,请允许孩子有失误,有过错。在孩子已过懵懂期比较懂事的阶段,家长是否也过多过分地包办了孩子的某些行为,“每次都粗心大意!”“作文修改过了?”…… 小学的阅读教学一贯倡导“教——扶——放”的教学方法,那么这一教法是否也适用于家庭教育。要步入初中的孩子,父母是否也应该尝试逐渐由“扶”过渡到“放”的教育方法,在“放”上费点心思。在这期间,父母应静观其变,得掩饰自已对有些看不惯的“急”,丝毫不能流露出你的担心,忧虑,应耐着性子等待孩儿的明白。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历摔跤,他才会学会走路。是的,凡是好的父母,话都不多,等结果,甪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甚至犯错会付出沉痛代价的。很显然,有时侯,甪事实说话,有意让孩子去绊脚、碰钉子,这会胜过你千言万语的说教。
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的教育孩子,哪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一些“望孑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我只能奉上善意,说一句“努力了,尽心了,顺其自然为好!对好孩子的教育,咱得耐住性子慢慢来!上天是不会辜负有耐心的人的!”
请牢记名人名言:
“教育上的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孑正常的心理发育。”
“做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我可以肯定地说,甜甜老师“慢养”的成功正是遵循、践行了这一伟大的教育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