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2024.01.05)晚,参加了今年的第一场读书会,分享《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书。是时候把读书会的活动做个复盘,如果周五回来立刻写,可能还会重点围绕这本书去解读,拖到今天,更多的是想记一下读书会的组织形式,然后再捋一捋自己的思维。
关于活动组织形式:每场读书会怎么撑满?
参加的几次活动(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翦商、自卑与超越,加上这次),培训师们担任主讲人时更愿意找到电子版书籍,临时建V群,让参与的人分6组左右,20分钟自读时间,每组分别完成约1/6的阅读任务,然后3-6分钟组内讨论,每组再3分钟分享自己读到的内容,其间所有参与者可讨论或提出疑问,所有组分享完成后,整个过程中培训师作为主导者,会结合书本内容抛出几个问题,引导书友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做总结,活动完成。2.5小时/150分钟的活动,开场环节每人30秒自我介绍+主讲人开场词流程,基本要30-40分钟,各组自读20分钟,各组讨论6-8分钟,按组发言30-45分钟(甚至更长),主讲人抛出问题引导书友讨论30-40分钟,往往是各抒己见聊开心了,每个环节都很容易超时,组发言和专门的讨论环节有时界限也模糊掉,主讲人收尾就很利落,总结清楚书中内容,抛出有益的观点即可。最后合影和小视频一拍,散场。
有一次不同,翦商那场,主讲人是按照讲座来准备的,展示了内容丰富的PPT,1.5-2小时一直在做输出,有的听众中间直接打断,开始提问讨论,破坏了主讲人预设节奏。
关于活动的几点认识:
培训师们的方法和知识构成还是偏向西方的心理学、企业管理学那类,以至于某几次管理者之夜坐在那里偶尔有种到了什么互助小组的错觉;书友们的分享则更偏重于对书中某一个点展开大谈自己的感受,很多人极力要把分享的内容拉回自己的兴趣舒适圈去讨论,比如历史、比如文学,但很少有人能忠实陈述、全面而简要总结自己读过的50页、几章文字到底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真正读一本书,什么听人讲书、快速分享都是不行的,就得自己一行行去读,真读,遇到不明白的就查,读完自己复盘,有必要深度积累就做笔记、摘抄、思维导图,才能扩充自己的“知识工具箱”。
与我开始的预期不同,生活者之夜参加了一次,挺难说的,有喜欢的书和主讲人还可以再去试试,管理者之夜反而轻松,思想上也能碰撞一下,以后考虑一下国学之夜,这些年见过的大师与伪大师、听过的国学与伪国学、看过的知识与伪知识太多,属实慎重。积累一些时间,也可以挑战一下自己做主讲人,当然要在熟悉的领域选书,历史类不碰,自己厚度深度不够,容易翻车。
关于《活出生命的意义》
只读完前50页,不止一个书友说前面易读后面难懂,主要是很多心理学术语和知识,看不懂。
严老师引导的三个层次:生命是否有意义?如果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认为没有或者不知道,怎样获得生命的意义?
其实不用读完这本书,也可以轻易讨论这些问题。比如我可以简单的停留在第一层,生命自来就是有意义的,只要存在,就是有意义。我也可以举点例子简单支撑,忒修斯之船、纯碳构成的钻石不一定比珍珠或琥珀更具价值,因为后两者的形成需要生命的参与(趁机积累一个知识点:钻石星球通常被称作55 Cancri e,美国天文学家2010年9月观测到一颗星球,其核心是密度极高的结晶碳(即钻石),重量相当于10的34次方克拉)。这样可以轻松达到第二层,活下去,好好过完这一生,经历这个生命的过程,就是意义。
也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再去讨论,存在即是有意义的吗?是观察才赋予了意义吗?薛定谔?量子力学?读书会现场的讨论有点往这个方向去。这才触及第三层,本书的意义也就来了——弗兰克的答案:通过创立或者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如体验真善美,自然、艺术和文化,或体验某一个人的独特性,即去爱某个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是采取选择的自由,由这三种途径追寻更有意义的生命。
复盘一下,其实在我脑袋里有两种思想横跳:生命本身无意义,活着只是惯性,一直在做的是通过读书、做事、生活、与人相处来追寻或者确认或者赋予生命意义;生命有意义,自来就有,否则人为什么要活着?暗黑一点的反问:为什么我们不去自杀?这是从林欣浩的书中看来的,题外话,他的书可以反复再看,有一整套的思考闭环,他有自己的”道“。
之所以横跳,也是因为我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道“,还在探寻,包括怎么自处,怎么待人,都还在纠偏,使用钝感力也罢,学习严老师、赵校的宽和也罢,我还在调整自己,更多实践的东西,先是自己多去做,后是对标做的优秀的同仁们。
最后还是回归书籍本身,写到这里,就是不用查资料也感受到弗兰克与阿德勒的相似性了,如果能读完,自己再查点资料,有收获记在这篇的回复里好了,后半部分还没读的、据说比较难懂的,如果想深入探究,那一定要读完。如果不是加入这个读书会,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一些书真的会错过,这样一个机会拓展了知识的侧面,这是很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