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晚上容易进入心流, 整理有乐趣,刚想起看时间,日更是不是又超时?Whatever.
今天跳绳30个。
《为什么精英都是方法控》
❤❤
01
当你看到我拍的书的照片时候,请相信它们的书皮是绝对不相同的。
因为我拿到书第一时间,习惯把书的塑料风衣解开,脱下硬壳(如果能的话),以舒适的姿势彼此依偎着,轻声细语开聊。我会从任何一个部分开始,随性开始这场谈话。两言三语交锋,很能碰撞出火花,或者彼此心有灵犀,抑或诱发我的好奇,这场长谈才就会继续。所以那些坚持用硬壳武装自己的精装书,我是从来敬而远之的。相反,落魄的二手书更得我的青睐, 似乎自己慧眼识珠,救书于危难,而卧槽千里马终遇良师。
看日本人写的书就好像看到眼前深深的一鞠躬。他写的是如何清洁马桶也好,怎样走一步路也好,总是带着匠人精神,大师风范。看完了,有时候情不自禁要回鞠一个躬。
这本书就透露着这种气质。
02
它系统的讲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各方面方法论。
按照作者的推荐,我选择读了适合新工作打开局面的前两章。很有触动。
03
能做的工作一流人才立即着手。
道谢总是在第一时间更能反映你的内心想法,并不是在深思熟虑、道德绑架后做出的选择。
邮件和微信回复信息也是如此,这反映了你工作中的行动力。
以前我总是喜欢故作矜持回复短信,以为这样显得慎重,但其实并不然。晚回信息的家伙,要么就是忙着私事,要么就是总想给自己留有余地,难以给人留下高效工作的印象。
04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反映他的工作能力。
是否能够简洁的反映思想,能否用一张纸概括整个方案计划非常重要。
05
年轻时就会工作的人都是笔记狂魔。
前段时间看完了方格笔记本的使用,使我很赞同这一点,笔记本能够反映一个人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归纳、整理执行能力。
在一次演讲讲座中结束后,还有两个人,来找我加微信,希望认识我,因为我是现场唯一一个同时用手机做着思维导图,后来手机没电又拿出纸笔狂记笔记的人。
确实 相信那场演讲, 我是收获最大的人,更何况当天晚会上就跟读书会小伙伴做了转分享。
06
主动做一个为大家整理思绪的白板王子。
在上周参加的拆书帮活动中,我发现,主持人总是很能够使用白板来整理大家的思绪和观点,归纳论点。
书中的观点再次提醒了我,一定要做一个善于利用白板的人,利用每一个机会积极主动使用白板吧。
07
整理能力强的人,信息搜索能力也很强。
这就解释了我为什么特别需要做整理方面的学习 因为我的信息搜索能力特别弱。
08
决定成败的是行动力而非思想。
一直在学习的人也一直在逃避,因为学习是舒适区,你永远可以有进步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冒险打开第1个门,从思考走向行动,30岁以后,我们应当能够察觉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09
还有一点是跟猫叔最近分享的观点特别类似的,一定要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