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首先是一种感性的渗透,是通过触摸、观察、体验和感受事物来进行慢养,在量的积累中等待质的变化。
闲暇教育之:“玩”
一、孩子需要玩角色扮演。
当孩子开始把自己与父母分开时,需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一个“我是谁”的形象。他们不断尝试扮演各种动物、人物、卡通形象,来寻找自我的定位。而且,他们扮演的角色越多、越丰富,情感体验也就越多、越丰满。在扮演角色时,孩子还会模仿各种语言,与玩偶或小伙伴沟通,能够在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角色扮演的教育意义。
第一,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与孩子一起玩各种角色扮演得游戏,可以在重拾童心的同时,学习如何有趣味地以孩子的心态来陪伴他。
第二,孩子渴望父母与他一起玩,是因为想得到父母对他的认同。当孩子和父母一起玩的精彩,孩子才会从心中感受到被父母接受和深爱。
第三,孩子需要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用比较正式得需要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包括让他快乐、悲伤或愤怒的原因。
第四,孩子在进入真正的社交场合前,需要预习生活。
闲暇教育之:“苦”
一、让孩子学会吃苦的前提是孩子是幸福的。
这里所说的幸福并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舒适和享受给孩子带来的幸福感,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巧用周围的人、事、物,为孩子建立起三个快乐成长支撑点:正面的情绪(快乐感)、稳定的性情(安全感)和平衡的性格(平衡感)。有了这三个快乐成长支撑点,孩子无论吃多少苦,也会觉得很幸福。相反,当孩子的情绪、性情和性格出现负面问题时,再多的物质幸福也会让他们觉得苦不堪言。
因此,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吃苦,就必须先从他们的情绪、性情和性格着手。只有这三者呈现出快乐、安心和平衡时,孩子才会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吃苦耐劳也才会真正实现。
二、让孩子感受悲伤之苦。
悲伤是有用处的,可以让你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困难,然后来帮助你。更重要的是,如果失去了悲伤的能力,那么快乐也就没有感知了。我们的孩子在需要快乐的同时,还需要悲伤,这样才能平衡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悲伤不是单一的,只要有快乐就会有悲伤,我们别太担心孩子是否会吃苦。只要他们去经历快乐,悲伤就会来到他们身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快乐储备,他们就有足够的能量来走出悲伤。
三、让孩子体会运动之“苦”。
运动不仅能让孩子长高、长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运动中习得各种人生品格,如坚忍、坚定和坚持,协作、共情力和领导力,忍耐、自控力和自制力等。通过体育锻炼,也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你敢于去尝试新的事物。
四、让孩子亲身体验民生之苦。
利用暑假陪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旅行,让孩子亲身体会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处在贫苦之中,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拥有的,让孩子明白“身在福中要知福”。
总而言之,从游戏、阅读、电影、榜样人物、夏令营和公益旅行着手,让每个假期为孩子们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震撼、感动和蜕变,让每次蜕变推动孩子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