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k to climb it, not only look at its people have real significance.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王强是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他也是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也很愿意被看作是“读书人”和“藏书人”。他认为,如果一本书不能打破、摧毁你过去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开阔的自我,那么它的阅读价值就不大。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王强分享了他的读书标准。
王强的座右铭是“读书只读一流的书”。他解释说“一流”并不是说思想要绝对超前,而是一个作家的文字状态要尽量纯粹。纯粹表现在文字呈现的方式、再造的内容,或者构建出来的世界让人耳目一新,而不是说东拼西凑,充斥着前人的痕迹。
如果说这样的“一流作品”是王强的主观定义,那么在客观上给“一流作品”下定义,王强认为就是“经典”,经典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家出版商的意志,而是在几百年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筛选下来的结果。每个人对一流的判断是随着经验、视野、审美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在一个文化传统中,大家都认为优秀的东西,是相对客观性的一流标准,否则就很难写文学史了。尽管每个人有自己的一流标准,但作为读者来说,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先去读那些大家都认为是一流的著作,品味的诞生就不会偏。
在读翻译著作时,王强也有自己的选书技巧,就是他很挑译者。王强说:“如果一部比较专门的书,比如哲学类,译者不具有专业背景的话我就很难相信。而文学类译作,我愿意先走进那些已故并且在世时比较高产的译者,而不愿走进现代的很年轻的快手译者,我本能地会拒绝。”王强说,自己能读原文的话会读原文,不能读的会找那些已故的经典译者。“最好的译者是一辈子只译一个作家,或者只译一部作品。比如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不管用现代的眼光如何争议,现在没有一个人从精髓上超越朱先生的翻译。”
更相信已故译者,是因为王强相信“在那个商业化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一个人选择了翻译这个冷板凳来做,这是一种生命的选择。比如李丹翻译《悲惨世界》,没翻完去世了,他的太太方于接着翻。这样穷尽两个人生命的译本,我不知道现在哪个译者敢于向他们这个译本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