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识付费:群体焦虑,我们都有病
朋友在微信上找我,让我给她推荐几门课程学习。
我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她说她刚在健身会所花了一两千请了私教学游泳来减肥。为了提升自己,她买了得到专栏、喜马拉雅音频、职场充电宝和千聊等上面的形形色色的很多课程。
我说:“你学的已经够多了,感觉有什么收获?”
她说:“我每报一门课程,心里的焦虑就会减轻一点!我现在学了形象设计、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手绘课程、写作课等等,你还有其他课程推荐我学吗?”
我告诉她,你生病了,病得还不轻,这病就叫做知识付费焦虑症。
古人云,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其实,大家都病得不轻。我算了算自从去年10月,我自己在提升自己上的投入快3万块了。
知识经济、内容付费、认知升级成为了当下时代的浪潮,风口来了,谁在风口,风往哪儿吹?似乎只要你开课就会有人报,报得晚,名额都没了。大家你推我挤,不甘人后地掏腰包为别人做嫁衣。
等这波智商税收完,有多少人会发现自己其实在裸泳,而在游艇上潇洒自得的还是知识付费的收割者。
02远离那些活得很努力的人
每天海量的信息狂潮般涌来,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我们总是渴望找到能包治百病的“干货”和打了吗啡般让你神经短暂兴奋刺激的“鸡汤”;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是浅尝辄止;我们像松鼠一样囤积了很多“宝贝资源”,却落满了尘土,一点都没有消化吸收。反而,专注、精进和坚持成了最可贵的品质。
人最难忍受的不是自己的平庸,而是那些自己身边的人本来很普通,突然一下子变得很优秀或者赚到了很多钱。这种刺激和心理失衡,让我们愈发的焦虑。
于是,突然出现了一大批爱学习的人,各种网上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地冒出,疯狂地在抢夺焦虑者的学习时间。
看着身边的人,他们牺牲了约会、看电影、旅行的时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活得好努力,好励志,鸡汤般的存在。
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更容易失焦。他们学习不是在获取知识,而是缓解社会剧烈变化带来的焦虑与恐惧。很多人的学习,只是为自己的焦虑买单,被身边的羊群感染后盲目跟风带进沟里了。他们并不是真的努力,而是“低品质的勤奋者”,自以为自己很努力而已。
就像小川叔所说,我们努力是让自己更美好,但更美好的自己不是一个更努力的自己。
请远离那些活得很努力的人,我们看着都替他感到累。
03 只知道付费,却没有获得知识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满足用户的欲望,让他爽,这就是用户的痒点;另一种满足用户的自我期许,让他变得更好,这是用户的兴奋点。
罗振宇说,“当你看到它或为之付费的那一刻,你就马上把自己想象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比你现在要好得多的自我。所以,能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想象,这是付费内容的标准。”
但是,为知识付费之后,他们真的进步了吗,真的成长了吗?我看未必!参加了各种课程和打卡任务之后,似乎除了缓解恐惧,然而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当下的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让我们更容易一不小心把学习知识变成一盘散沙,也难怪有人质疑碎片化学习让人越学越蠢。
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付费并没有解决用户的基本需求,即痛点(问题、苦恼、急需解决的痛苦),只是暂缓了焦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人本身并没有掌握学习的真谛。
04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学习
对学习的需求一直存在,对零碎时间如何使用的需求也一直存在。有人说碎片化学习,就像是一块点心,系统化学习才是正餐。这就是中国正在出现的变化:很多人开始把配菜当作主菜,而且还没有消化好。
古典老师说过,无论是碎片化学习和系统性学习,都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从问题出发,筛选和删除信息,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你必须沉下去、钻进去,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并且要观察事情的底层规律,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系统框架,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并最终输出而且改变自己的行动。
简言之,就是知行合一。只有能够改变人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知。
很多人报班、上微课、买专栏,钱也花了,但也仅仅是学了,但是他并没有去用。于是,他一直焦虑和恐惧,就像一个临时抱佛脚捐香火钱的信徒一样,花钱消灾,向那些所谓的大咖捐钱献物、顶礼膜拜。
学习是一个探索和打开自己的过程,由内至外,不断延伸,在一地鸡毛的世界里,发现光,听到声,触到物,嗅到味,逐渐饱满,让精神愉悦,思想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