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心理治疗的培训班上,老师请每个学员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有人提议是否要把每个人来自哪里或者从事什么职业也介绍一下,老师没有同意,他说姓名就足够了。
在团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这个老师对所有人的称呼都是“这位学员”,“那位学员”,即使是对于他很相熟的学员。事后,有人问他个中原因,他说:介绍来自何地和职业,会让人无意识产生轻视;团体中带领者对每个学员称呼的不同,会让学员与学员之间,带领者与学员之间产生不同的距离感,这不利于学员间的平等交流。
当时听到老师的解释后,对这个老师由衷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好感,同时惊叹于他对人心的细致揣摩的程度。
也参加过另外多个老师的团体,很多老师在团体带领中对学员各自称呼不同。有的老师在团体中对周围学员有时会有三种称呼:某(姓)老师、某某某(全名)、某某(不带姓的称呼)。曾经有学员(不止一个)反馈过这个问题,但是此老师不以为意,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不能够说这是错误的做法,但是作为带领者,应该知道人心是多么地细致。每一个学员都是不同的个体,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机制不同,强大程度不同,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感觉也会不同。而作为团体是一个类似于实验的环境,那些学员的互动,带领者与学员的互动是图,这个带领者提供的环境是底。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感受到的这个环境在硬度、温度、广度、深度上,感觉上应该是一样的,这样得到的成长才是科学的,才是具有最大效能的。
在团体中,带领者是权威。他(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着团体中心理各不相同的学员。一句“某老师”可能就会把这个学员推得很远,会令学员产生自己和权威有很大距离的感觉,也许在整个团体中就瑟缩了,不再表达;同时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如那些带领者称呼“某某”的学员。
没有人愿意被推开或者被轻视,也没有一个善良的人愿意去推开轻视别人,问题是我们在推开轻视别人的时候而不自知。我们都会在推开轻视别人时很迟钝,被别人推开轻视时很敏感。于是带着那份被推开轻视的感觉,一个个成为了孤岛。
团体成长,基调是相同的,才会开出真实的花朵。
也许,有人说,“某老师”是尊称啊有什么问题吗?那么是什么让带领者对某些人尊敬?对另外有些人随意呢?
当带着不一样的感觉去带领团队的时候,这个团队的呈现出来的东西也绝对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