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直在刷Susan的视频。今天下午买的全套闪卡都到了,我按照教案里讲的方法,拿出五张名词闪卡,开始跟旺仔“玩”起来。
拍卡片他玩得倒是挺开心,但始终不肯说出卡片对应的单词,而是说中文。
比如“monkey”,我一直跟他说“monkey”,边用手拍打卡片。他也想拍,但嘴里说的是中文的“猴子”。
这就是母语强势吗?我是真的领教了。看来,凡事从零到一这一步是真的最难了!
因为小朋友显然已经知道卡片里那个动物是猴子,他可能也隐约知道妈妈说的monkey有猴子的意思(因为我们经常唱和看《three little monkeys》的歌和绘本)。
但他还是会抗拒用一种更不熟悉的语言去说他,因为那需要他重新学习。
没有孩子天生讨厌一种语言,他讨厌的只是学习语言这件事儿。
对于小宝宝来说,他可能会觉得,妈妈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奇怪,说些我根本听不懂的东西!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好在,旺仔并不抗拒学习语言,他还是觉得挺好玩儿,挺有意思的。他会比较配合我一起玩一会儿,难的是第一次开口跟着全英的妈妈去说出单词。
英语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就像刚出生时听周围人说汉语一样,完全是新鲜而陌生的。但我们语法像说汉语那样给宝宝足够的听觉刺激,学英语就会更加难。
小宝宝从听到开口咿咿呀呀回应大人,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的。而能准确喊出“妈妈”,旺仔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
所以,同理类比,要让他的英语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也要给到他足够时间的全英刺激,让他自己悟出来,妈妈说的那些话原来是那些意思呀!
进而,他自己才有可能开口说出英语来。不是那种问他“苹果的英语怎么说?”他回答“Apple”,而是看到苹果,他能说出“It's an apple.”这种简单的整句。
在那之前,语言引导人(对旺仔而言这个角色是妈妈)要做的只有坚持,坚持陪孩子练习听说,陪他做游戏,把游戏做得尽可能有趣,再有趣,让他感觉不到妈妈是在push他学英语,妈妈只是在陪他玩儿呀!
两岁多,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过去了,就再也抓不住了。当然,后边肯定也可以学起来,但孩子和大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金钱都不是同日而语的。
甚至,孩子越大,母语强势的问题会越严重,学习二语可能带来的挫败感会更强烈,孩子更有可能抵触学习语言这件事儿。
而且,随着他们的成长,课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根本不像现在这么小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在一种语言的学习上。
我很喜欢Susan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我们掌握多一种本领,不是为了以后一定要成什么事儿,而是让自己拥有可以说不的权利。
熟练自如地掌握一种语言的目的和初衷也是如此,并不是为了他以后一定要出国深造,或者要成为多么厉害的在国际上有发言机会的人物,只是希望在我们做父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让他自己以后可以多一些主动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