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2022-02-22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1):记录想法,扫除想法中的3类认知盲点 - 简书 (jianshu.com))末尾指出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两个步骤:1. 随时记录一闪而过的想法;2. 扫除想法中那些“不明白”的要点。而扫除认知盲点的关键在于对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阅读和消化。
在科研中,对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想法,或问题(比如损伤一个脑区为什么能提高动物或病人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搜集所有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其目的不在于寻得答案(如果真能找到答案,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被前人探明了,也就失去新颖性),而在于了解领域当前对该问题的认知程度。
搜集材料应当尽可能穷尽所有。钱学森回忆自己当年做研究的经历如下:
我在做空气动力学博士论文的时候,把关于空气动力学方面英文的,法文的,德文 的,意大利文的200多篇文献,全部看过,而且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求理清空气动力学 的来龙去脉。(《钱学森画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可见,为了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系统全面地挖掘论文这项“苦”差事是必需的。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损伤一个脑区为什么能提高动物或病人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搜集报道损伤一个脑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的所有论文,仔细阅读,分类整理(比如损伤什么脑区,提高学习什么任务的水平),穷举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假说,比对各个假说适用的条件,分析论证各个假说所需要的实验证据,从而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部署自己的实验计划。
很显然,系统全面的搜集,整理,阅读,消化大量的论文,是一项相当苦的差事。但是,不经历这些“苦”差事,就不可能扫除原始想法中那些“不明白”的认知盲点,也就不可能发现并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那科研就变成了拾人牙慧,成了将就,成了不作为了。
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深入地阅读,要精读:既要弄清楚实验的具体过程,还有弄明白实验设计的逻辑,作者提出的解释和理解。而且要反复的阅读,直至获得透彻的理解。
作者提出了一个让我很意外的建议:对于已经消化理解了的材料要及时地删除掉。是的,是删除!他提出,这样做有利于帮助自己将精力集中在剩下的材料当中,可以显著提高阅读的效率。我觉得这个做法挺有启发的,决定亲自测试一番,以验其效。可以想见,当我们尝试穷举式阅读关于一个问题的文献时,可能会有上百甚至数百篇,阅读理解一篇就删掉一篇,倒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动力和精神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