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猴子,是群居动物。
在不断的繁衍变迁中,很多群居的习性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类始终摆脱不了与他人相处,谓之人际交往。再小的群体都有关系、都免不了沟通。在人人追求“高情商沟通术”的今天,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亲子矛盾都起源于沟通不良。
有一次线下课堂分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主题,我们讲到了“止语”一词。不是我们说得越多,孩子就越能听得进去、越吸收得多。反倒是在家长的唠叨声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关闭了自己的听觉系统。
我在现场跟大家进行了一次互动。我问大家:“你们是如何倾听孩子的?”。
我走到一位家长身旁,问她:“平常你会倾听孩子说话吗?”
她回答说:“会的”。
“好,那我们进行一个角色扮演吧!我做宝宝,你做妈妈”。
我假装一个想要吃糖的宝宝:“妈妈,我想要买糖吃。”
紧接着,这位妈妈就进入了长达几分钟的讲道理、说教之中。为了呈现家长无法倾听孩子的现状,我们给了一些时间任由这位妈妈发挥。中途我这个宝宝试图插话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都没能凑效。
在她讲了大约五分钟的时候,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不得不回到讲师的身份制止了她:“你觉得刚才这个场景中,你倾听孩子了吗?”
这时,这位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旁边也传来了大家的笑声。
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就能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模式。喋喋不休的唠叨声中,似乎想要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都抛给孩子。但这之中多了几分无奈、也多了几分怨气和烦躁。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唠叨声中夹杂了太多的信息,缺少了谈话的重点。
跟孩子的沟通核心是什么?条理是否清楚?孩子是否能够捕捉到重点?孩子会不会没有耐心听下去?
在成人的世界中,我们发现往往能够抓住核心重点的人,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说透,而不需要长篇大论。
面对孩子,也是如此。学会“止语”,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
“止语”不是不说,而是在沟通的时候,理清头绪、言简意赅的表达重点。掷地有声的语言,更容易引发孩子的专注和思考。“止语”的背后,是更多的倾听、接纳、启发,是让孩子独立思考、亲自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