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温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到这样一段剧情,和珅和纪晓岚官位互换,和珅为了搞定四库馆的那帮文人,先是改善伙食,后是增加车马费。
和珅自得的以为,这帮人应该对他感恩戴德,毕竟都是给他们加了工资。没成想话还没落地呢,一群平时清高自傲的文人,全都把他围起来,七嘴八舌的开始说不公平。
这个说,我编纂显学乃是四部之首凭什么和编纂花鸟鱼虫的拿一样的车马费。那个又不乐意了,说儒学才是百家之首,这儒学里又开始争论朱子与孔孟,最后结论若是大家都拿一样的车马费,不如死了算了。
一群人为了谁多谁少,谁高谁低,吵了一天,愣是一个字也没写,令和大人头大如斗,落荒而逃。
剧情是为了让我们看个热闹,但是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很多特性,都说拿笔杆子的心眼也像笔尖那么小,虽然有些讽刺的意味,也不是全无道理。
清高是古时候文人的特点之一,清高大概来自骨子里面的优越感,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社会地位决定的。
我们看电视剧就能了解到从古自今,文人有多喜欢吵架,本来就是靠嘴皮子、笔杆子吃饭的,不说话,不写文章焉能对得起十年寒窗。骂死人都是常有的事,诸葛亮就是其中代表。
作为现代人的我,有些不能理解,做学问还分什么高低,大家都是同行,只不过负责的项目不同而已,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很快,我被刷新了认知。
我喜欢业余时间写点文字,就加入了一个写手群,里面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写手朋友,有高人,自然也有新人小白。大家平时都是交流一些写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故事。
今天,群里吵起来了。
开始,大家都在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原创作品,因为有的人觉得自己辛苦创作的文章被盗用了。写文投稿的人都怕这个,自己熬夜写出来的东西,投出去石沉大海,过几天竟换了个题目,被人发表了,糟心,维权也困难。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开始聊得热闹,后来慢慢变味了,开始变成了写文不好就别怪平台不收,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就变成了情商高不高的问题。
这下热闹了,一群文化人,开始吵起来,各种语言攻击,最后以不愉快收场。
我其实都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从保护作品到人身攻击的,好好说着话,一下子气氛就变了,其实看一群用文字吵架的人,挺好玩的,因为自诩文化人,骂人都挑好听的词,拐弯抹角的,太直肠子的人,还不一定看得懂,
文化人热闹的很,看大家都搜肠刮肚的想词嘲讽别人,很涨知识,看多了之后,估计集百家之长,你能吵遍天下无敌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了一眼群里聊天记录,已经又转变成愉快的经验交流了,一片祥和之气。
不仅感叹,有时候,变脸确实能比翻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