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了余点的《女神日常修炼手册》,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位北大的女博士,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kindle商场的打折推荐,便鬼使神差的买下。
虽然装帧和标题简直就像是静止的弹幕,滚动显示着:我是毒鸡汤千万别读我,读了你也学不来!但是我还是秉承着买都买了,还是看吧的传统观念,耐着性子看完了,发现书里的思想和感悟,都是非常真诚而又道理的。
后来无意间点看知乎,知乎可是以“评判”著称的社群,可怕的是,一群打着高学历的旗帜的所谓的精英人士说出的话,还真的让人容易信服。
搜了一下“如何评价余点新书《女神日常修炼手册》?”,赫然出现酸溜溜的评价。如果当我还没有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若我看了这些评价,绝会断然弃之。
但我是看过后在来看这个回答的,所以我才醒悟过来:为什么以前要相信别人的评判?
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很喜欢其中一个理念:好的身材,好的皮肤,最重要的还是靠养,而不是靠一味的堆积护肤品和化妆品。(这也着实给我省了不少钱,读到这段的时候恰逢双十一)。
不是一味的鸡汤,很多说得在理的干货,没有充斥商业化的安利。后来翻看余点的微博,发现她也有自己的店铺,才觉得这是多么良心的干货文啊。
受够了网路上的各种软文,变着法的叫人去买东西。商家们总是给人制造幻想,让人产生“只要我买了这个东西,我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网路上各种网红测评,美妆博主吐血推荐......真的好用还是上交智商税难辨真假。
像我就是难以抵抗商家描画的美好景象,一看到“细致毛孔”、“毛孔吸尘器”、“黑头拜拜”...这样的,无论多拙劣的文案,多粗糙的美工,我都捂不紧我的小钱包,乖乖的上交智商税。
然后就是一边想象自己0毛孔鸡蛋肌的盛世美颜模样,一边吃着油腻的炸鸡刷着手机,期待着快递。
想想就是一副愚蠢而不自知的傻模样。
其实我们这种人最痛苦,能够看清自己干的傻事,又不愿意断然切掉做傻事的欲望。这种感觉就像总是活在梦魇里,清楚明白的看着自己的状态,却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惰性。
很可怕了。不过我想,世界上多的是我们这种人吧,悬在半空中,挣扎寻找出路,有的选择麻痹自己,再也不愿看得清;有的选择突破业障,变成心性合一的妙人。
我呢,就先悬一会吧,不急着选择,享受这样的状态,偶尔麻痹一下自己,偶尔强迫自己出走欲望。
这本书最后采访的一个女神说了一个让恍悟的观点:大学就是让你知道,从一门专业的小白到稍有精通,需要花4年这么长的时间。每一个课程的设计,每一堂课的章节,都是循序渐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心性轻狂叛逆,觉得“这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为什么要学?”,总是不认真上课,而穿梭于各大社团,干我觉得是我喜欢的事情。当然最后混社团的经历让我成长很多,但是总感觉我的大学缺点什么。
书里的女神一语点醒我:我没有体验到的是,大学最重要的,让你感受的“从一门专业的小白到稍有精通”的体验。
所以我做事总是急躁,总是希望一蹴而就。如果我能在大学里静心下来,体会知识在脑子里慢慢积累的过程,我应该能明白,我自己希望我长成的样子,是急不来的。
写到这里,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着实不少,书里还提到一个网红女神——张沫凡。
之前对她印象,仅仅停留在闺蜜的转发的她的抽奖微博中她疯疯癫癫尬聊段子的样子上,以为她就是万千个整容脸网红之一。而书里却写了她是如何学习拉丁语,考取芳香理疗师,一个人撑起一个公司的。
我们看到的表面,太表面了。
所以我现在绝不会轻易给一个人下评判。人设大逆转的还少么?潘粤明、凌潇肃、薛之谦......想想就觉得恐惧,我们每天都在误判这多少人?
不了解的人,我敬你,但不关注你,也不参与你。
晚安。